走進臺州黃巖寧溪鎮的瓷館,仿佛步入千年前的宋代窯火。外國語學院“和合臺州?海外揚韻實踐團”的學子們,在復原的制瓷場景與古法演示中,近距離觸摸到青瓷背后的文化氣韻與精神內核。
一、古窯火中的“視覺雅章” 從制坯到施釉,從裝匣到入窯,青瓷的每一道工序都凝結著宋人的美學追求。那些看似質樸的環節,折射出“天人合一”的造物智慧。青瓷不僅是器物,更是宋人精神與生活方式的映射。
二、青年實踐中的文化自覺 外院學子在參觀調研時,主動參與講解、記錄與交流。他們通過實地走訪、展館參觀與非遺展演,學習如何用學術的視角系統研究浙江歷史文化,總結浙江經驗,感悟浙江精神。在一次次實踐中,他們逐漸理解:守護青瓷的,不只是匠人雙手,更需要青年心中的文化自信與時代責任。
三、用外語講述“瓷的故事” 如何讓更多外國友人理解青瓷的“雅”?實踐團成員嘗試用外語介紹“以瓷承酒、以酒潤心”的宋式生活,用多語種傳播“和合”文化的當代表達。通過交流,他們發現,宋代青瓷的溫潤含蓄,正與當代世界對東方美學的興趣產生共鳴。
青瓷窯火未熄,宋韻美學不老。當代青年在實踐中把課堂學習與社會調研結合起來,把專業優勢與文化傳播結合起來,在世界舞臺上傳遞來自浙江的聲音、來自中國的故事。正如瓷器經火而成,當代青年亦在實踐中砥礪青春底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