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基層,傾聽老人心聲 近日,康禾法韻普法宣講實踐隊走進河源市東源縣康禾鎮星社村和雅陶村,針對當地孤寡老人開展法律意識調研活動。通過入戶走訪、問卷調查和集中座談等形式,隊員們深入了解老人們的法律需求,發現鄉村老年群體普遍面臨法律意識薄弱、維權困難等問題。
語言隔閡下的法律困境 在星社村的走訪中,隊員們遇到了溝通障礙——老人們大多使用客家方言,難以用普通話順暢交流。幸運的是,村黨群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主動協助,幫助隊員們翻譯老人們的回答,使得調研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通過交流,隊員們發現,許多老人對基本的法律知識了解甚少,遇到糾紛時往往不知如何維權。一位老人無奈地說:“我們年紀大了,很多事情不懂,被人騙了也不知道該找誰。”這反映出鄉村普法工作仍存在較大空白,亟需更多法律力量深入基層。
勞動糾紛成痛點,維權之路艱難 在雅陶村,實踐隊與村中的諸書記一同組織了一場法律座談會,邀請多位老人參與討論。老人們反映,他們曾遭遇“勞動糾紛”——在務工時未簽訂勞動合同,雇主跑路后,他們既拿不到工資,又因缺乏證據難以通過法律途徑維權。
“我們辛辛苦苦干了大半年,結果老板跑了,連個合同都沒有,打官司又沒錢,只能自認倒霉。”一位老人嘆息道。類似的情況在鄉村并不少見,許多老人因法律意識不足,在權益受損時陷入被動。
此外,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也讓老人們感到無助。由于年代久遠、證據缺失,部分糾紛難以通過現有法律程序解決,成為困擾他們的“心病”。
普法之路,任重道遠 此次調研讓隊員們深刻認識到,鄉村普法工作仍面臨諸多挑戰。如何讓法律知識更通俗易懂地傳遞給老人?如何幫助他們增強維權意識?這些問題值得深思。
基于此,實踐隊全體成員一致表示,將持續投身于“三下鄉”活動,積極貢獻自身力量。同時,我們鄭重呼吁廣大法律工作者以及社會各界力量能夠將目光聚焦于鄉村法治建設領域,攜手共進,努力使公平正義的法治陽光普照鄉村的每一個角落,為鄉村的和諧穩定發展筑牢法治根基。
法治鄉村,我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