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洋大學食品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隊采訪校友活動
為深入了解學院發展歷程,傳承學院精神,近日,我們采訪了學院不同年級的學生,他們分別是大一的心協與學生會成員、大二的青協綜管部部長兼學生會對外宣副部長以及大三的學生會主席,讓我們一起聆聽他們眼中的學院記憶與校友足跡。
大一新生:初入學院的實踐啟蒙
?張楚琴:在服務中觸摸學院溫度
作為剛入學不久的大一新生,她對學院的一切都充滿好奇與熱情。校園里的圖書館讓她印象深刻,分門別類的書籍蘊含著豐富知識,讓她明白專業學習需要深耕。在服務他人方面,她曾多次進入社區開展人工服務,其中一次幫助老人學習使用智能設備的經歷讓她尤為難忘。看到老人從迷茫到熟練操作后露出的笑容,她深刻體會到服務的價值,也懂得了耐心溝通可以打破數字鴻溝。
在實踐活動中,她會提前制定計劃,合理利用課余時間保證學習進度。當學習與活動發生沖突時,會根據重要程度靈活調整,確保兩者兼顧。她認為,實踐活動與專業學習相輔相成,只有將理論與實際結合,才能更好地成長。對于未來的學習和實踐,她建議多關注知識積累,多嘗試不同類型的活動,哪怕沒有經驗,在過程中也能收獲成長。
?張曉晴:在活動中融入集體
她在入學后參與了校慶節艾滋病話劇表演,不僅提升了表演能力,還參與劇本修改工作。她坦言,制作海報等宣傳工作雖未直接關聯專業知識,但讓她更快融入大學生活:"大學上課流動性強,參加社團活動讓我找到了集體歸屬感。"從高中被動參與活動到大學主動承擔任務,她的心態轉變折射出學院社團對新生適應的助力。
大二學生:在實踐與傳承中成長
?身為青協綜管部部長兼學生會對外宣副部長,她在學院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學生會舉辦的招聘活動,活動內容包括制作招聘簡歷和進行模擬面試。這不僅讓學生獲得了相關經驗,更重要的是能讓大家靜下心來思考自己對未來的規劃,明確自己已取得的成就(如四六級證書等)與目標之間的差距,以及還需要為目標做些什么。
在傳承學院精神和文化方面,她認為社團或部門最好的傳承方法是多舉辦活動并創新形式,以服務更多同學,讓大家在活動中傳承精神、文化、技能和思維方式等。在組織志愿活動時,她會跟隨學院領導的大方向,通過志愿服務等小活動協助學院傳遞價值觀,例如舉辦制作明信片、宣傳標語等活動,讓大家靜下心來思考對相關精神的理解。
談及對自己影響較大的人,她提到了大學班主任和高中老師。大學班主任溫柔細膩,不僅不約束學生,還會在學習之外給予很多引導,關注學生的考研、考公及其他專業學歷等方面,幫忙補充信息差;高中老師熱愛生活,在枯燥的高中生活中引導她思考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以及對生活的態度。
在個人能力提升方面,她認為課堂上綜合文化素質的提升至關重要,社團活動中的交流能帶來思維碰撞、拓展視野,自己舉辦活動時解決突發問題的經歷也能讓人學到很多。
大三學生:平衡工作學習,傳承實踐精神
?作為學生會主席,她對學院以海洋和食品為主要特色的活動感觸頗深。其他學院同學對本學院最深刻的印象多半是“做月餅的學院”,學院的活動也有意識地圍繞這兩方面開展,這學期舉辦了哇唧唧哇之哇工廠簡歷面試、寫信給海洋等活動,上學期還有食品視頻制作比賽等。
她的二學歷是法學,這讓她在學生會工作中處理報銷、文書等需要細致嚴謹的工作時更具優勢。她認為學院最值得傳承的是注重實踐、產教結合的精神,與其他學院對比可知,學院的實踐活動豐富,如做奶茶、月餅、魚丸,釀造啤酒、果酒等。
在學生會工作與學習的平衡方面,她表示學生會工作忙的時間點比較集中,如運動會、元旦晚會、學代會期間,可能會與學習沖突。此時要先夯實學業,提前復習,工作可交給部長或雇員,自己做好檢查,同時合理安排時間,均衡對待各項事務。
雖然學院沒有專門以學技術為主題的活動,但在“我最喜愛的老師”活動及與老師的日常交流接觸中,能加深師生聯系,幫助學生了解學院歷史。
大四畢業生:從學院記憶到考研續航
?在提及最難忘的校園記憶時,她坦言大一從通灌校區搬遷至蒼梧校區的經歷令其印象深刻。初入大學時,她在原宿舍與舍友關系相處不佳,而搬遷至蒼梧校區后,新的生活環境讓她融入了全新的集體。在這個溫暖的新群體中,大家相處融洽,她也借此機會結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談及對她影響深刻的老師,海洋生命與生物工程學院的楊光老師令人印象尤為深刻。楊老師為人親和友善,與學生交流時始終保持著年輕化的心態,相處起來輕松融洽。正因如此,同學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問題時,總會習慣性地向楊老師尋求幫助。
對于從校園邁向職場這一階段,她認為最大的挑戰在于身份的轉變。從學生到社會人的角色轉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逐漸適應不再有諸多外界幫助的狀態,學會獨立面對并解決各類問題。
訪談最后,她對學院的實驗教學環節提出了建議:希望在開展實驗課程時,老師能夠加強監管,確保實驗教學的規范性與安全性。
通過這次對不同年級學生的采訪,我們看到了學院精神在一代又一代學生中的傳承與發揚。從大一新生的初入校園感受特色,到大二學生在實踐中傳承成長,再到大三學生平衡工作學習并引領傳承,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對學院的熱愛與理解。希望未來學院能繼續秉持特色,培養更多優秀學生,創造更多輝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