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梁積賀 陳建宇)2025年7月8日上午,夏日的陽光灑在南寧市雙橋鎮下淥村的小徑上,一群來自廣西高校的“三下鄉”實踐團隊成員,懷揣著對鄉村教育的關切,開啟了一場特殊的家訪之旅。此次“三下鄉”家訪之旅,南理學子們以腳步丈量鄉情,用真心叩響家門。他們深入南寧市雙橋鎮下淥村的田間地頭與農家小院,架起了一座堅實而溫暖的家校“連心橋”。
學子們不僅細致了解了孩子們的學習狀況與家庭期盼,更精準傳遞了關懷與支持:為靦腆學子送去學業鼓勵與信心,傾聽藝考家庭為夢想的堅韌付出并科普夏日健康防護,也深切體會到隔代撫養支撐學業的艱辛。每一戶的深入交流,都是對鄉村教育現狀的真實觸摸,也是對教育本質的深刻思考。
學業關懷:沃柑田畔的鼓勵與支持 團隊成員深入下淥村的家家戶戶,與家長們促膝長談,話家長里短,論教育之道。團隊踏訪的第一戶農家,空氣中彌漫著沃柑種植特有的藥水氣息,角落擺放著相關藥瓶。成員們與家長、村書記圍坐一圈,促膝交談。孩子父親帶著期待又略顯愧疚地吐露心聲:“孩子在學校咋樣呀?都怪我,成天忙著田里活計和生計,對娃的教育真是疏忽了……”
隊長梁積賀同學立即接過話頭,分享了他與孩子溝通后的積極發現:“您家孩子可聰明了!在班里成績很不錯,就是性格上稍微靦腆些。” 這番肯定讓父親緊鎖的眉頭稍稍舒展。
了解到家庭經濟拮據,帶隊老師隨即詳細介紹了政府針對貧困學子的各項關懷與助學政策。在坦誠的交流中,大家共同為孩子制定了成長小貼士:鼓勵他多結交伙伴,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遇到學習困難時,主動向同學請教或找老師解惑,逐步增強自信。這番沃柑田畔的懇談,不僅傳遞了肯定與政策信息,更點燃了家庭對孩子未來的希望。

圖為成員們傾聽村書記介紹孩子的情況。冉隆勝 供圖
身心守護:內向男孩的健康叮囑
此圖為團隊成員小陳向小男孩講述衛生安全知識。冉隆勝 供圖
藝考追夢:畫筆下的堅韌與期盼 推開歲月沉淀的農舍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散落的畫架,以及角落里靜靜守候著干涸色彩記憶的顏料。屋內,藝考生的爺爺正在整理農產品。得知家訪來意,他拭了拭手,熱情地邀我們落座。爺爺的嗓音透著疲憊,更飽含對孫女的殷切期盼:“這孩子打小就愛畫畫,可村里沒老師教。從初中起,她就每周獨自跑幾公里到鎮上興趣班?,F在要考藝術院校了,補課費、畫材費像流水一樣花出去……可孩子有這份心,咱咬咬牙也得供!”
說話間,爺爺的目光落在墻上一幅畫作——家鄉的沃柑樹葉在陽光下交織,構成一幅動人的畫卷。這不僅是對家鄉的描繪,更是女孩心中熾熱的藝術夢想。爺爺談話間透露,孩子父親為了支撐這昂貴的逐夢路,常年在外打零工,布滿老繭的雙手無聲訴說著辛勞。團隊成員凝視著墻上的沃柑圖景,聆聽著這個普通農家為托舉一個藝術夢想所傾注的全部心血。這一刻,大家深切體會到:鄉村藝考生的逐夢之路,是孩子以熱愛為帆,家庭以堅韌為槳,在現實的浪潮中奮力劃行的航程。
科普送暖:烈日下的健康守護 七月驕陽似火,炙烤著下淥村的土地。田間地頭,勞作的農民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緊貼在背上。他們緊握鋤頭,手臂青筋凸起,每一次用力,汗珠便順著鬢角滾落,滴入腳下滾燙的泥土。持續的高溫天氣使得中暑風險陡增,尤其在戶外辛勤勞作的村民中,普及防暑降溫知識顯得尤為重要。見此情形,團隊隊長梁積賀同學主動上前,向這位藝考生的爺爺詳細講解了中暑的潛在危害以及科學有效的預防措施,為辛勤勞作的老人送上一份貼心的健康守護。
此圖為團隊成員小梁與剛藝考完學生的爺爺奶奶講述防中暑安全知識 冉隆勝供圖
隔代堅守:古稀爺爺的托舉之力 隨著家訪接近尾聲,我們走進最后一戶家中。據了解,這戶人家中71歲的爺爺肩負著照料兩個尚在四五年級孫輩的重擔。孩子母親在鎮上打工以支持子女教育,家庭僅靠少量沃柑種植艱難維系學業支出。老幼相依的場景,凸顯了鄉村教育的另一面艱辛。
此圖為團隊與孩子家庭與村書記的合照(冉隆勝供圖)
結語:鄉土教育的深情對話 從烈日當空到暮色四合,實踐團隊的足跡遍及鄉野,青春的汗水與熱忱灑滿鄉間小路。這場家訪,不僅是用腳步連接了校園與村落,更是用責任點亮了希望,用擔當溫暖了人心。它生動詮釋了“三下鄉”社會實踐的核心價值——將知識、關懷與青春力量播撒在鄉土大地,在服務奉獻中實現個人成長,為促進鄉村教育發展、助力鄉村學子追夢貢獻了南理學子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