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驕陽似火。在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羅坳鎮中心小學,一池碧水映著藍天,孩子們戴著泳鏡、踏著水花,在南京工程學院志愿者們的陪伴與鼓勵下練習著蛙泳動作。這不僅是一節別開生面的游泳課,更是一堂生動鮮活的生命安全教育實踐課。
南京工程學院彩虹研行志愿團隊在紅色土地上,圍繞防溺水主題,以系統、規范的教學流程與全流程安全保障,幫助鄉村兒童在一次次憋氣與漂浮中,學會與水相處,掌握守護自己的能力。
志愿守護到位,全流程保障安全
每一堂游泳課背后,是一次細致入微的安全準備。志愿者每天課前提早抵達泳池,分組完成泳池清潔、場地巡視與器材消毒工作。地面防滑墊是否鋪設整齊、水質是否達標、水溫是否適中……所有教學前的每一個細節都被一一核對,確保“無風險、不開課”。
志愿者們每天按流程開展清污、補水、漂洗與水體消毒工作。入水口邊設有急救藥箱與浮力裝備,校警、校方安保人員也會定點值守,全力保障教學過程中的每一份安心。
熱身激活:安全第一步,從“岸上”開始
“來,先跟我一起做熱身運動,活動開肩、扭腰、抬腿!”教學前,志愿者帶領孩子們在操場上進行全身熱身,邊跳邊喊,活力十足。舒展肢體、激活肌肉,既預防了抽筋,也幫助孩子們調整狀態、建立信任感。
熟悉水感:從膽怯邁向勇氣
“來,拍拍水,潑一點到自己臉上,不要怕。”面對第一次接觸泳池的孩子,志愿者貼身引導,從潑水、試探下水,到蹲坐拍水、練習憋氣,循序漸進地幫助他們打破對水的陌生與恐懼。孩子們從最初的膽怯回避,到愿意主動邁入水中,在一次次嘗試中逐漸建立起對水域的信任感。
技能練習:從標準入水到輕盈漂浮
水中訓練從標準入水動作與漂浮練習開始。志愿者先在岸邊進行示范講解——雙手并攏、臂貼耳側、身體前傾入水,帶領孩子們反復練習“從岸到水”的過渡姿勢。
孩子們一排排站在池邊,雙手高舉,跟隨指令動作整齊劃一。“手要貼緊耳朵,腳尖踮起,想象你是一支要鉆進水里的鉛筆!”在一聲聲溫柔而堅定的引導中,孩子們逐漸放松、配合,將一個個標準動作印在肌肉記憶中。
入水之后,志愿者帶領大家開展漂浮練習。吸氣、閉氣、放松身體……孩子們在清澈池水中體驗著“被托起”的奇妙感受,從最初的不敢放手,到嘗試將身體完全交給水面。一位小朋友眼睛緊閉,輕輕漂浮在水面,像一葉安靜的小舟,周圍泛起細碎漣漪。
“我真的可以浮起來耶!”一位孩子興奮地從水中起身,朝志愿者揮手,大聲喊道。這樣的信心瞬間,成為他人生第一次真正“與水和平共處”的起點。
陸上模擬:蛙泳動作逐步講
幫助孩子掌握標準蛙泳動作,志愿者特設“岸上教學環節”,將完整蛙泳動作分為“收腿—外翻—蹬夾—劃水—收手”五步,結合口訣講解、動作演示與集體模仿,讓學生在陸地上理解水中發力的節奏與配合方式。
操場上,小小“青蛙隊”整齊列隊,志愿者一對一糾正動作,笑聲與專注交織,讓技能學習變得輕松有趣又高效。
水中實操:陪伴入水,鼓勵前行
進入實操環節,教學采用志愿者陪護+分組推進模式,孩子們在專人陪同下練習完整蛙泳動作。從打腿、劃臂,到配合呼吸與推進,志愿者在一旁不斷鼓勵與指導:“再蹬一下就能游過去了!”“試試自己松開浮板!”
一次次的嘗試、一次次的小小進步,逐步點燃孩子們心中對游泳技能的渴望與信心。部分學生已能完成三至五米的獨立蛙泳推進,在掌聲與歡呼聲中,展現出成長的驕傲與勇敢。
紅色沃土育希望,生命教育潤童心
于都,這片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的紅色熱土,正見證著一代又一代兒童的健康成長。此次“防溺水蛙泳教學”活動,不僅是陽光“童”行教育鄉村夏令營的重要課程模塊,更是對新時代鄉村振興背景下兒童生命安全教育的有力實踐。
通過系統性的教學設計、專業化的志愿服務和溫情陪伴,南京工程學院的志愿者們將紅色精神轉化為育人初心,將安全技能轉化為守護力量。他們用青春和行動,為鄉村兒童筑起了一道道生命之堤。
“我們最大的愿望,就是讓孩子們在水中學會自護,在成長中懂得珍愛生命。”志愿者如是說。一池清水,不止于游泳,更是成長的課堂;一堂泳課,不止于技能,更是愛的傳遞。南京工程學院彩虹研行志愿隊將繼續探索教育服務的新路徑,讓更多鄉村孩子在紅土地上、在知識海洋中,奔涌向前,平安成長。(投稿人:南京工程學院,曹詩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