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重慶師范大學化學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在綦江區文龍街道回龍灣社區開展了第二天的實踐活動。當日在指導老師馮意,崔清玥的帶領下,在社區里依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講座、漆扇制作、藍曬實驗、紅色文化研學、墨韻茶香實驗及蔚藍海底實驗六大項目,團隊十六人在多元實踐中深化認知、收獲成長。

圖為“智啟綦鄉,化夢綦航”實踐團成員與學生集體合影 黎桂芳 攝
一、愛國主義教育講座:聆聽紅色故事,厚植家國情懷上午9時,綦江區文龍街道回龍灣社區開展“銘記屈辱史,吾輩當自強”主題活動,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老戰士陳世貴身著軍裝、佩戴勛章,回溯烽火歲月,講述先烈浴血奮戰事跡,強調以史為鑒傳承愛國精神。活動現場,青少年專注聆聽,觸摸歷史溫度。陳老寄語:將民族精神融入成長,以知識為翼、自強為風,讓青春在報國中閃光。此次活動以宣講銘記歷史,為傳承紅色基因、厚植家國情懷搭臺,推動抗戰精神煥新,凝聚奮進力量。
圖為老戰士陳世貴先生正在開展宣講愛國主義教育講座 黎桂芳 攝
二、漆扇制作體驗:指尖非遺技藝,感悟匠心傳承緊接著,在實踐團成員的帶領下,組織社區學生開展漆扇制作實踐。活動現場,孩子們圍聚,手中持有繪制完成的漆扇。扇面呈現多樣設計,有山水圖案、文字內容等,色彩與樣式豐富。孩子們參與漆扇制作流程,從圖案設計到嘗試相關技法,通過實踐接觸漆扇制作環節,完成屬于自己的漆扇作品,以此開展實踐活動。
圖為社區小朋友們漆扇作品展示 黃焱坪 攝
三、藍曬實驗探索:陽光魔法作畫,邂逅科學藝術午后的“藍曬魔法”實驗充滿趣味。活動以“陽光相機”為喻,講解了藍曬原理:將綠色藥水刷在白紙上,覆蓋樹葉、玩具等物品,經陽光照射后沖洗,即可留下藍白圖案。師生們發揮創意,用樹葉、花瓣甚至手影創作獨特作品,在實踐中理解陽光對實驗效果的影響,同時牢記安全規范——由實踐團成員調配藥水、做好防曬與衛生防護,使小朋友們在輕松氛圍中感受科學與藝術的融合。
圖為小朋友制作“藍曬”的過程 黃焱坪 攝
四、紅色文化研學:熟悉革命圣地,汲取精神力量“智啟綦鄉·化夢綦航”實踐團圍繞綦江紅色文化開展活動。1935年紅一軍團曾駐扎綦江石壕鎮,留下紅軍橋、司令部舊址等革命圣地,以及杜福生引路犧牲、司務長堅貞不屈等故事。實踐團在文龍街道用通俗語言向孩子宣講這些事跡,延伸至重慶紅巖精神,還將通過繪本、情景劇等形式,讓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講解紅色文化 黎桂芳 攝
五、墨韻茶香實驗:探秘傳統智慧,解鎖化學奧秘“墨韻茶香”實驗課讓孩子們親手探索科學奧秘。實踐團先以簡單語言講解:茶葉里的鞣酸和三氯化鐵相遇,會變成黑色的鞣酸鐵,就像傳統的鐵膽墨水。孩子們一步步動手操作:用熱水泡出茶水,溶解三氯化鐵粉末,將兩種液體混合,看著清澈的茶水慢慢變黑,興奮不已。隨后,滴入草酸,黑色又漸漸褪去,大家好奇地追問原因。這場實驗把化學知識藏在趣味操作里,既讓孩子們體驗動手的快樂,又悄悄種下科學的種子,更讓他們發現傳統墨水背后的科學原理,成為三下鄉中一堂生動的“實踐課”。
圖為實踐團成員制作實驗的過程 黎桂芳 攝
六、蔚藍海底實驗:模擬海洋奇觀,感受化學之美活動最后,“蔚藍海底”實驗課帶小朋友體驗化學模擬海底的樂趣。孩子們先配置硅酸鈉溶液,注入玻璃瓶后,先加硫酸銅靜置5分鐘,再緩慢加入氯化鈣粉末,觀察藍色沉淀形成“海水”、白色沉淀構成“礁石”的過程,感受化學反應帶來的視覺變化。這場實驗讓小朋友在動手操作中探索科學,激發對海洋與化學的興趣,成為三下鄉里生動的科學啟蒙活動。

圖為實踐團成員為小朋友講解實驗 黎桂芳 攝
一天的實踐讓成員們收獲頗豐,他們表示,今天的紅色與科學教學是助力鄉村教育的生動實踐。活動打破課堂壁壘,讓鄉村孩子在鮮活體驗中成長;紅色故事讓“愛國”具象化,紅軍洞、烈士墓成為責任教育的實景課堂;漆扇制作、墨香體驗,讓文化傳承走進指尖,在耐心打磨中培育鄉村孩子的文化自信;藍曬實驗、海底化學模擬,讓科學知識告別枯燥,以趣味形式點亮鄉村孩子的科學夢想。這樣的實踐讓鄉村教育更有溫度,將知識、文化與情懷融入行走體驗,為鄉村孩子播下熱愛土地、珍視文化、渴求知識的種子,助力他們全面成長。
當日實踐落幕,那些紅色記憶里的赤誠、文化傳承中的溫度與科學探索時的靈光,已悄然融入每個人的心底,化作繼續前行的力量。團隊將帶著這份沉甸甸的收獲踏上后續旅程,讓“三下鄉”的每一步都踩得更扎實,讓鄉村教育的種子播撒到更遠的地方,讓青春的足跡印在土地上,也暖在人心間。
2025年7月15日,重慶師范大學化學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在綦江區文龍街道回龍灣社區開展了第二天的實踐活動。當日在指導老師馮意,崔清玥的帶領下,在社區里依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講座、漆扇制作、藍曬實驗、紅色文化研學、墨韻茶香實驗及蔚藍海底實驗六大項目,團隊十六人在多元實踐中深化認知、收獲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