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網,三下鄉指定投稿平臺
網站首頁三下鄉活動三下鄉報告三下鄉總結三下鄉心得
三下鄉網 > 三下鄉活動

廣西建院“侗建非遺”實踐團:榫卯之間見匠心,非遺傳承助振興

時間:2025-07-24     閱讀:

近日,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侗建非遺”鄉村振興促進團(簡稱“實踐團”,下同)赴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開展為期一周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非遺傳承+紅色教育”雙線并行的實踐模式,探索侗族木構建筑技藝的當代價值,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力量。

非遺研學解碼千年營造智慧

實踐團首站來到由國家級非遺“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傳承人楊恒金創辦的楊恒金侗族木構建筑博物館,系統學習國家級非遺“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的發展歷程和鼓樓、風雨橋等標志性建筑的營造原理,以及榫卯結構的力學智慧與現代價值。實踐團參觀明清至今的侗族木構模型、百年營造工具及榫卯結構實物等千余件展品,“從圖紙繪制到木料選材,每一步都透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實踐團成員韋藝鋒同學感慨。

【圖:實踐團參觀楊恒金侗族木構建筑博物館】

“不用一釘一鉚,僅憑榫卯咬合便能建起橫跨江河的風雨橋、高達數十米的鼓樓,這是侗族先民留給世界的建筑奇跡。”三江侗族自治縣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縣級代表性傳承人、中華高級木作師楊云東說。他結合實物,詳細闡釋“以木為骨,以榫為魂”的核心技藝。從“抬梁式”“穿斗式”架構原理,到“月梁”“瓜柱”的造型寓意,再到楊恒金大師耗時數年復原的《侗族鼓樓營造圖譜》,一件件展品與故事,生動展現了侗族工匠“見木知構、遇材成器”的精湛技藝,以及非遺傳承人的堅守與擔當。

【圖:三江侗族自治縣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縣級代表性傳承人、中華高級木作師楊云東結合實物詳細闡釋木構建筑的核心技藝】

技藝傳承,讓非遺起來

實踐團圍聚一起進行榫卯模型的拆解和組裝,親身體驗侗族木構模型制作過程,并以專業視角深度探索。“你看燕尾榫的咬合角度既抗拉又減震,完全符合現代建筑力學原理。”大家邊討論邊記錄,將課堂所學的結構力學知識與現場技藝對照驗證。楊云東結合鼓樓柱網分布圖,解析傳統營造中“柱距對稱”“荷載均分”的智慧,并引導同學們對專業進行問題思考。在楊云東的指導下,隊員們從拆卸部件,到組裝成型,手把手地教學讓課本知識“活”了起來。

【圖:三江侗族自治縣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縣級代表性傳承人、中華高級木作師楊云東指導實踐團拆卸榫卯模型】

完成一座吊腳樓模型,不僅是對專業技能水平的考驗,更是對“工匠精神”的切身體悟。同學們將這份感悟化為服務鄉村、文化惠農的行動,組織村寨兒童開展鼓樓模型制作活動。大手牽小手,在歡聲笑語中,非遺技藝的種子悄然播撒,文化傳承的接力棒在代際間傳遞。這堂“動手課”,讓“知行合一”的理念在躬行中淬煉升華,更在孩子們心中植下了熱愛家鄉文化、守護鄉村文脈的種子。

【圖:同學們齊心協力組裝榫卯模型】

【圖:同學們組織村寨兒童開展鼓樓模型制作活動】

文化解碼,探尋建筑背后的民族記憶

為拓展文化認知維度,實踐團專程走進程陽八寨的青石板路間,近距離觀摩集交通、休憩、祭祀功能于一體的風雨橋。當同學們親手觸摸歷經百年風雨的風雨橋時,仿佛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文化溫度和歷史厚重感。大家在寨子中央的鼓樓前,仰頭細數層層疊疊的斗拱結構,聆聽楊云東講述鼓樓作為侗族“政治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在吊腳樓的轉角處,觀察懸挑橫梁與墻體的咬合工藝,記錄傳統民居適應山地環境的建造哲學。

【圖:實踐團參觀平寨獨柱鼓樓】

在三江侗族博物館,師生們跳脫單一的建筑視角,在更宏大的民族文化語境中理解木構建筑的價值。從精美的民族服飾到獨特的民俗器物,從悠揚的侗族大歌到熱鬧的節慶活動,多元文化元素與木構建筑交相輝映,勾勒出一幅完整的侗族文化圖景。這種沉浸式的文化體驗,讓師生們收獲的遠不止專業知識的拓展,更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樣性、獨特性的深刻體認。

【圖:實踐團參觀三江侗族博物館】

紅色教育,汲取奮進力量

實踐團還專程探訪程陽八寨紅色教育基地,一件件斑駁的紅軍文物、一個個鮮活的紅色故事,構筑起生動的紅色課堂。特別是在聆聽《一條軍毯》革命故事時,師生們無不為紅軍長征途中軍民魚水情的深厚情誼所感動,抽象的紅色精神具象化為“侗漢一家親”,使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變得無比具體而深刻。“展柜里紅軍戰士的蓑衣草鞋,讓我們讀懂了艱苦奮斗的初心本色;風雨橋上的紅色印記,更讓我們感受到薪火相傳的歷史責任。”預備黨員何鴻濤在參觀后動情地表示。

【圖:實踐團探訪程陽八寨紅色教育基地】

【圖:同學們分享個人感悟】

此外,實踐團還現場組織開展分享交流會。退役大學生士兵陳乾同學結合自身經歷,分享感言:“軍旅生涯教會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而這次活動讓我懂得,鄉村振興同樣需要這種‘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斗精神。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要把紅色精神轉化為服務鄉村振興的實際行動。同時,作為建筑類高職院校的學子,我們更要思考如何在古建筑保護中更好地傳承紅色文化基因,讓承載著革命記憶的鄉村歷史建筑煥發新生,成為激勵村民團結奮進、建設美好家園的精神地標。”

(通訊員:韋玲玲 羅宇珊 供圖:李知學 李春翠)

作者:韋玲玲 羅宇珊     來源: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侗建非遺”鄉村振興促進團
    掃一掃 分享悅讀
三下鄉活動推薦
回頂部三下鄉網©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区精品视频| 日本三级生活片| 最近高清日本免费| 国模大胆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的网址| a级毛片免费全部播放| 免费h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一级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片夜色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07| 2021国产麻豆剧传媒官网| 欧美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在线播放无码后入内射少妇|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91福利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亚洲人人夜夜澡| 国产精品女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4| 日本成人在线看| 日韩美女视频一区| 国产人妖另类在线二区|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二区| 天堂俺去俺来也www久久婷婷|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可以看的黄色软件| 亚洲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香蕉在线观看网 |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一区 | 无人视频免费观看免费视频|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中文字幕乱码无线码在线| 秋霞鲁丝片无码av| 成人片黄网站a毛片免费| 免费观看一级特黄欧美大片| CAOPORN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站| 孩交精品xxxx视频视频| 又黄又爽做受视频免费看视频下载|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 波多野结衣最新电影|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