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赤辰隊7月16日電(通訊員 史青蓮 高夢瑤 楊阿娟 余承莉)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2025年7月,西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赤辰隊”開展“星火燎原處,青年問初心”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地探訪紅色教育基地,重溫革命歷史,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奮進力量。
7月1日:雙線并行開展紅色教育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之際,“赤辰隊”分成兩支小隊分赴不同紅色教育基地開展活動。
在陳毅紀念園,實踐團隊成員懷著崇敬的心情,認真聆聽講解員對陳毅元帥生平事跡的介紹。從陳毅元帥的早年求學經歷,到他投身革命,為新中國的成立和建設立下的赫赫戰功,每一個故事都讓同學們深受觸動。大家駐足觀看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一件件陳列的實物,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波瀾壯闊的革命年代,真切感受到了陳毅元帥堅定的革命信念、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高尚的人格品質。
圖1團隊成員聆聽講解員講解(夏欣 攝)
參觀過程中,團隊成員積極與講解員互動,提出自己的疑問和思考。小隊成員夏欣感慨道:“以前只是在書本上了解陳毅元帥,這次近距離接觸他的事跡,才真正體會到他為國家和人民所做出的巨大犧牲和貢獻,他的精神將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結束后小隊成員在陳毅紀念園門前處合影。
圖2分隊在陳毅紀念園門前合影(龍唐裕 攝)
同日,另一支小隊來到唐昌古鎮開展“文化+紅色”雙線研學。在崇寧公園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前,隊員們肅立默哀、敬獻鮮花。看著紀念碑旁市民們幸福生活的場景,隊員文詩琪動情地說:“這就是先烈們用生命換來的和平盛世。”
圖3崇寧公園內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羅開議 攝)
隊員們還走訪了公園內的老居民,聆聽他們口述歷史。公園內的茶館老板十分熱情地向我們講述這座公園自清朝起的發展歷史,還表示:“這些年來這座公園越來越漂亮,像你們這樣慕名而來的人也更多了,我這生意都好了不少!”
還有一位在公園內與孫子打乒乓球的爺爺對我們說,他時常帶孫子過來運動玩耍,一來是鍛煉他的身體,二來就是最重要的不能忘記前人的付出在,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和平。隊員們紛紛點頭表示贊同。無論是公園內唱歌跳舞的叔叔阿姨,還是茶館的叔叔,抑或是給新生代普及愛國教育的爺爺,他們都對現在的生活充滿希望,對黨和國家心懷感激,人民的幸福在崇寧公園就能看見。
圖4隊員羅開議采訪當地居民(文詩琪 攝)
圖5分隊在紀念碑前合照(蔡孟君 攝)
7月2日:感悟江姐精神 赤辰小隊走進四川大學江姐紀念館。在江竹筠烈士犧牲70周年之際,隊員們通過珍貴文物和復原場景,深入了解這位年輕革命者的成長歷程。當看到江姐在獄中寫給兒子的“托孤遺書”時,許多同學潸然淚下。"這封遺書讓我們看到了革命者的家國情懷,也感受到信仰的力量。"隊長謝冉說。
圖6江姐紀念館(羅開議 攝)
隨后,隊員們走進紀念館展廳,在講解員的生動講述中,駐足于紅色主題的歷史展板前,認真聆聽江姐等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感受那段崢嶸歲月中共產黨人的崇高信仰與不屈精神。展廳內燈光莊重,紅色展板上的文字與圖片資料詳實豐富,隊員們神情肅穆,不時駐足凝視,深刻體悟革命先輩的愛國情懷與奮斗精神。
圖7團隊成員認真聽講解(文詩琪 攝)
隊員們身著統一白色上衣,在紀念館前的江姐雕像下整齊列隊,舉印有'西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隊'字樣的紅色隊旗合影,背景是灰磚墻面和古樸窗欞,展現出青年學子傳承紅色基因的堅定信念。
圖8團隊在江姐雕塑下合影(龍唐裕 攝)
7月3日:緬懷革命英雄 實踐團隊來到成都市烈士陵園開展祭奠活動。在莊嚴肅穆的烈士紀念碑前,隊員們敬獻鮮花、集體默哀。無名烈士墓區前,全體成員深深鞠躬,向為革命犧牲的無名英雄致敬。“雖然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他們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隊員蔡孟君表示。
圖9成員們正在向革命先烈們獻花
敬獻鮮花儀式結束后,成員們走進烈士紀念館。踏入館內,一段段厚重的歷史、一個個震撼人心的故事,隨著珍貴史料與生動展陳鋪陳開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民族獨立浴血奮戰的先驅,到和平年代為守護人民、奉獻社會英勇獻身的英雄,讓成員們沉浸式觸摸歷史溫度,深刻體悟先烈們為理想信念不惜犧牲一切的大無畏精神。
圖10成員正在凝望先烈誓言
離開紀念館,實踐團成員們懷著崇敬之情,緩步走向無名烈士墓碑。灰白色的碑身靜靜佇立,斑駁的苔痕與歲月痕跡,無聲訴說著無數忠魂的英勇故事。在墓碑前,全體成員自發肅立,伴著肅穆的氛圍,齊聲高喊:“向無名烈士致敬!”話音落下,眾人動作整齊劃一,緩緩彎腰,深深鞠躬,向無名先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鞠躬許久,起身時許多成員眼眶泛紅,將對先烈的追思與敬意,融入這莊重的動作之中
圖11成員正在向無名烈士鞠躬致敬
此次陵園之行,是一場深刻的精神洗禮。先烈們的犧牲換來了如今的和平,我們青年一代要把這份精神化作前行動力,用奮斗踐行青春擔當。
圖12團隊在成都市烈士紀念館門前合影(龍唐裕 攝)
未來我們將以“三團隊下鄉”活動為契機,把在活動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帶回校園、傳遞社會,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青年群體中熠熠生輝,續寫屬于青春的擔當篇章。
文/史青蓮 高夢瑤 余承莉 楊阿娟
圖/夏欣 龍唐裕 羅開議 蔡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