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英歌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擴展項目名錄。7月18日,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學前教育學院星愿筑夢實踐隊聯合共青團甲子鎮委員會、陸豐市甲子鎮中心小學、甲子英歌舞隊在廣東省嶺南美術館(陸豐市甲子文化藝術中心)推出
“匠師面傳+現場習練+沉浸體感”創新模式,為甲子英歌非遺文化傳承開辟新路徑,
實現甲子英歌舞創造式轉化。
甲子英歌展魅力 廣東省嶺南美術館里鼓槌聲震天響,甲子英歌舞隊隊員們身著統一練功服,手持彩漆英歌槌,在激昂的鼓點中展現出整齊劃一的動作和飽滿的精神面貌。一招一式間感受到獨屬于甲子英歌舞的獨特魅力。實踐隊隊員溫爾雅同學贊嘆道,“現場感受到的震撼力,是隔著屏幕永遠無法體會的!”?

圖為甲子英歌舞隊表演照片。溫爾雅 供圖
校園展廳授英歌 展演結束后,英歌舞隊隊員手把手傳授甲子鎮中心小學學生英歌槌技法,隊長
蔡舒帆邊示范邊指導學生“手腕要穩,力道要勻”。六年級學生蔡安垹激動道:“原來英歌棒這樣打才夠氣勢!”
隨后,學生們受邀走進廣東省嶺南美術館非遺展廳,甲子英歌舞傳承人
林炳光詳解百年傳承史,指著展柜甲子英歌舞表演服說:“英歌舞不只是舞蹈,更藏著忠義精神,是祖輩留下的瑰寶。”林炳光老師一邊講解,一邊指導學生動作,“腰板要直,眼神要有神”。這種沉浸式體驗讓甲子英歌非遺文化變得可感可觸,遠勝于傳統書本課堂的抽象說教。?

圖為活動現場林炳光老師和隊長蔡舒帆親自指導學生的照片。黃芷迎 供圖
非遺傳承潤童心 學生們專注的眼眸里映照著英歌舞的剛健身影,躍躍欲試的姿態中涌動著對傳統文化的向往——這動人的場景讓實踐隊隊員深刻體悟:甲子英歌舞從不是博物館里冰冷的展品,而是流淌在鄉土血脈中的鮮活歷史,是能與當地青少年心靈共振的精神圖騰。通過此次甲子英歌舞體驗與教學,實踐隊從學生視角出發,讓忠義精神隨英歌槌的起落扎根童心,既完成了一次生動的文化啟蒙,更以“童心潤化”的實踐,為鄉村非遺傳承開辟了年輕化路徑。該實踐隊計劃持續探索鄉村非遺與青少年教育的創新融合,用青春力量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活力,讓傳承不僅是技藝的接續,更是精神的代際傳遞。??

圖為甲子鎮中心小學學生專注欣賞甲子英歌舞表演服照片。黃夏雨 供圖
本次星愿筑夢實踐隊組織的甲子英歌舞非遺文化傳承活動,不僅是新時代非遺保護創新實踐的生動縮影,更折射出青年力量在文化傳承中的鮮活擔當。“讓非遺走進年輕一代,是我們實踐的重要課題。”星愿筑夢實踐隊帶隊老師臧靚文老師表示。作為大學生參與“百千萬工程”的具體實踐,該實踐隊以
“匠師面傳+現場習練+沉浸體感”的創新模式,讓甲子英歌舞這一非遺項目在鄉村振興的沃土中煥發新生。他們用青年視角搭建傳統與現代的橋梁,采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方式,讓忠義精神透過英歌槌的起落、表演服的紋樣真正走進青少年的心靈。從甲子英歌舞隊隊員一招一式的手把手傳授到林炳光老師給學生們的精神解碼,星愿筑夢實踐隊播撒的文化星火既是青年力量以文化為橋聯結城鄉的鮮活注腳,更是青年群體以行動踐行“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時代擔當。

圖為實踐隊全體隊員與甲子鎮人民政府團委書記林曉珊、甲子英歌舞隊隊員于美術館內合照。溫爾雅 供圖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下一步,該實踐隊將深入貫徹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精神將繼續探索非遺保護與青少年教育的創新結合方式,為傳統文化注入青春活力。當更多這樣的青年力量匯入“百千萬工程”的洪流中必將凝聚成推動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的磅礴動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進行創造式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星愿筑夢實踐隊的本次探索不僅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好理解和高質量推動甲子英歌舞的創造式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更讓古老文明在青春傳承中綻放出映照民族復興之路的時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