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創新理論,引導青年在實踐中錘煉成長,7月7日,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信息通信學院“紅信星火”社會實踐團的7名志愿者與帶隊老師循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奔赴常德市桃源縣,開展為期5日的理論宣講與服務活動。團隊以“尋訪紅色基因”為精神內核,以“科學技術”為服務紐帶,以“AI賦能”為創新引擎,精準對接留守兒童、殘障兒童及農村老人的需求,用青春行動書寫使命擔當。
紅色地標尋根:在歷史深處筑牢革命初心 抵達桃源后,實踐團循著當地“紅色地圖”,開啟了一場沉浸式的紅色精神洗禮。在翦伯贊故居,泛黃的手稿與磨損的行囊,無聲訴說著這位史學大師從五四運動到民族解放的奮斗歷程;黃愛烈士陳列館內,“頭可斷,信不可移”的鏗鏘誓言,深刻詮釋了信仰的力量。徐溶熙蘇維埃政府舊址作為湘西北第一個紅色政權,其如何阻攔敵軍通訊,切斷常德與湘西聯絡的聯絡線的故事,更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紅色通信精神”的厚重。烈日當空,常德會戰抗日紀念碑前,全體成員肅穆鞠躬,聆聽“虎賁之師”的壯烈之聲,進一步堅定了“傳承紅色基因、續寫通信使命”的理想信念。
科技精準賦能:讓數智之光照亮鄉村角落 精準對接桃源縣仁豐村實際需求,實踐團將“紅色通信精神”轉化為服務動力,分群體開展科技幫扶。
針對留守兒童,團隊在仁豐村黨群服務中心設計了“紅色通信啟蒙課”。通過“團史闖關”游戲串聯紅軍長征中的通信故事;在“小小紅信使”實踐環節,隊員們手把手教孩子們制作簡易對講機,講解電波傳遞原理,讓“通信保勝利”的紅色記憶與科技好奇心一同扎根童心。
面向農村老人,隊員們分組入戶開展“數字助老”行動。通過講解智能手機基礎操作,從視頻通話、到養老金查詢,逐項破解“數字鴻溝”;聯合湖南日報,結合真實案例普及電信詐騙及金融安全知識,通過演示“國家反詐中心”APP的使用及宣傳手冊的發放筑牢老人“數字安全墻“。70歲的李奶奶學會用微信視頻看到遠方的孫子后,笑著說:“你們把‘千里眼’‘順風耳’送到了咱屋頭!”
溫情服務暖心:讓AI為殘障兒童勾勒希望圖景 在常德市福利院,實踐團開展了“科技伴成長,紅色電波暖童心”主題活動,為殘障兒童送去定制化關懷。志愿者們先通過草帽繪畫、套圈游戲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再以“紅色通信微課堂”講述“小交通員冒死送情報”的故事,讓堅韌信念悄然浸潤心靈。
最令人動容的是“AI遇見未來的我”環節:孩子們用稚嫩的語言描述未來:“我想跟朋友們一起去大草原看看”“我希望未來的我留著長長的頭發”“我想做能飛的通信兵”,成員們則用AI繪畫工具將這些夢想具象化。當唐氏綜合征患兒小宇看到屏幕上“自己”穿著航天服調試通信設備的畫像時,眼里閃爍出從未有過的光芒。“科技不只是冰冷的代碼,更是點亮希望的星火。”帶隊賓嘉老師感慨道。
青春實踐鑄魂:在服務中書寫“大我”擔當 此次“三下鄉”活動,既是一次紅色精神的傳承之旅,也是一場科技服務的實踐課堂。隊員們在翦伯贊故居領悟“以史為鑒”的責任,在徐溶熙蘇維埃舊址讀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更在教老人用手機、帶孩子做對講機、陪福利院兒童繪畫的過程中,明白了“理論落地”的重量。
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信息通信學院表示,將以此次實踐為契機,深化“紅色宣講+科技服務”長效機制,引導更多青年扎根基層、服務社會,讓紅色通信精神不斷延續,讓數智星火在鄉村振興中燎原,努力成長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通信人,為強國建設注入青春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