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為舟,陪伴“星孩”成長
在第18個“世界孤獨癥關注日”到來之際,為響應“落實關愛行動實施方案,促進孤獨癥群體全面發展”的社會倡導,踐行《“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語星’同心同行,筑夢融愛未來”孤獨癥融合教育實踐小分隊,自7月8日起,走進南通市博園嵐郡幼兒園、三里墩社區,開展孤獨癥融合教育實踐,嘗試為“星星的孩子”的成長添一份力。
實踐開始前,團隊成員明白,想和孤獨癥兒童好好交流,得先了解他們。大家泡在圖書館查資料,梳理孤獨癥兒童重復動作、不愛交流這些行為特征,把專業詞轉化成能用來觀察的要點。設計調查問卷時,一群人圍一起,琢磨怎么問能摸清孩子社交情況。還多次去博園嵐郡幼兒園、三里墩社區,跟工作人員聊天,從“孩子愛不愛動”“會不會突然鬧脾氣”這些小事里,拼出孩子日常模樣。博園嵐郡幼兒園王老師說:“你們準備這么細,和孩子相處能更順些。”這話讓大家覺得,前期這些功夫沒白下。
到了博園嵐郡幼兒園晨讀教室,孤獨癥孩子小宇(化名)縮在角落,攥著衣角,頭快貼桌上。隊員輕聲引導跟讀,開頭小宇沒反應,像被“沉默咒”困住。但隊員沒放棄,一直陪著。也不知道試了多少次,小宇終于從喉嚨里擠出幾個含混的字。這聲音,對普通孩子不算啥,對小宇卻是好不容易越過“說話慢、注意力難集中”才有的,能看出孩子想和世界交流的倔強勁兒。
語文課上,隊員當“影子老師”,盯著孩子。孤獨癥孩子樂樂(化名)被窗外鳥吸引,眼神飄走時,隊員輕輕碰課本,小聲說:“樂樂,課本里也有小鳥,咱一起找。”把樂樂注意力拉回課堂。數學課教抽象數字,隊員用彩色磁貼擺“3 + 2”,陪著孩子數、理解。孩子懂了后笑起來,博園嵐郡幼兒園家長陳女士說:“我天天看孩子,沒發現進步這么明顯,謝謝你們。”這話讓隊員覺得,耐心沒白費。
繪畫課上,孤獨癥孩子像打開“心里話口袋”,想咋畫就咋畫。隊員小張發現,平時不愛搭理人的浩浩(化名),畫畫時特專注,把天空涂藍,還寫了歪歪扭扭的“想飛”。小張蹲下問:“浩浩,天空好看,為啥想飛呀?”這么一聊,浩浩慢慢說起來,像心門開了條縫。后面七巧板、故事分享會,隊員拉著孩子手,鼓勵他們說,讓交流多了些熱鬧。
三里墩社區“守護星星的孩子”宣講現場,隊員帶著校園里的事兒去分享。成員小李講小宇晨讀從不愛出聲到能說幾個字的過程,說:“小宇攥著衣角努力跟讀,能看出這些孩子不是不想交流,是需要人多理解、幫一把。”臺下居民聽得認真,社區趙阿姨說:“以前不太了解,現在知道這些孩子不容易,你們做的事有用。” 隊員喊出“用愛給孤獨癥群體撐撐腰”,底下掌聲響起來,這是社會愿意接納的信號。
這次實踐,隊員們發現,孤獨癥兒童就像獨特的星星,在自己軌道閃光。融合教育這趟嘗試,讓大家明白:教育能給孩子和世界之間開條縫,愛能把孩子心里被蓋住的勁兒,慢慢拉出來。往后,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實踐小分隊還會接著做,讓社會看到孤獨癥兒童“不一樣”得特殊理解,“一樣”該被愛、接納。駕著“愛”的小船,帶“星星的孩子”往包容未來走,讓關愛孤獨癥群體的事兒,真真切切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