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上午9時,重慶人文科技學院 “浮光志愿小分隊” 實踐團的成員們懷著對基層治理的探究熱情,走進重慶市江津區珞璜鎮玉觀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在這里,一場與黨委書記馮明權同志的深度訪談如期展開。此次交流圍繞 “工作歷程與社區情懷”“一線工作難點”“社區發展挑戰” 及 “創新思路與青年期待” 四大核心議題,旨在從這位基層治理 “當家人” 的講述中,挖掘社區治理的實踐智慧,感受那份扎根基層的深厚情感。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社區黨委書記深入交流 黃智慧攝)
“才來到社區工作時,這里還是土路泥濘、房屋破舊的模樣。” 訪談伊始,馮明權書記便打開了話匣子,眼角的皺紋里藏著二十多年的基層故事。他回憶道,剛上任時,社區基礎設施薄弱,居民訴求繁雜,光是調解鄰里因宅基地引發的糾紛,就跑了不下三十趟。“但看到如今社區里建起了文化廣場,老人孩子有了好去處,家家戶戶門口的路都硬化了,再苦再累都值。” 談及社區變化,他的語氣里滿是自豪,那雙常年握筆、沾滿墨跡的手,此刻正不自覺地比劃著社區規劃圖的輪廓。
在評價社區工作的價值時,馮書記的目光望向窗外嬉戲的孩童:“基層工作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全是家長里短的小事。可正是這些小事,連著千家萬戶的冷暖。” 他坦言,最欣慰的時刻,是看到老人捧著熱氣騰騰的飯菜露出笑容;是暴雨后排查危房,把獨居老人接到臨時安置點時,對方那句 “有你們在,我們踏實”。這些瞬間,讓他真切感受到 “社區工作者就像居民的‘貼心人’,要把他們的事當成自家事來辦”。 談及玉觀社區的發展優勢,馮書記的語氣愈發堅定:“我們地處珞璜工業園旁,交通便利,還有玉觀老街的文化底蘊。這幾年通過‘黨建 + 網格’模式,把黨員下沉到 25個網格里,居民有訴求,網格員10分鐘內必響應,這就是我們的底氣。” 他指著墻上的社區地圖介紹,目前社區已建成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便民服務點、養老中心,還引進了便民超市,基本實現 “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鎮”。
然而,光鮮的成績背后,是基層治理的重重挑戰。馮書記坦言,日常工作中,居民糾紛調解、政策精準落實、環境整治動員、集體經濟發展協調等問題接踵而至。“就說去年的垃圾分類推廣,剛開始居民不理解,有人覺得‘多此一舉’,我們網格員挨家挨戶做工作,還搞了‘積分換禮品’活動,三個月才慢慢見成效。” 他嘆了口氣,語氣里帶著些許無奈,“最難的還是調動居民參與共建共治的積極性,很多人覺得‘社區事是干部的事’,缺乏主人翁意識。”
訪談接近尾聲時,馮書記站起身,指著墻上的社區發展規劃圖,向實踐團成員描繪未來:“接下來的三年內,要讓玉觀社區既留住鄉愁,又充滿活力。” 他的話語樸實卻有力,像一顆種子,在實踐團成員心中種下了對基層治理的深刻理解。
走出黨群服務中心時,陽光灑在社區的文化廣場上,幾位老人正坐在涼亭里拉家常。實踐團成員們紛紛表示,這場訪談讓他們明白,基層治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一件件民生實事串聯而成;社區書記的 “治理答卷”,寫在居民的笑臉里,刻在社區的變遷中。而這份答卷,仍在被不斷續寫,等待著更多人用青春和熱情,為其增添新的筆墨。

(圖為實踐團和社區黨委書記合影 黃智慧攝)此次深入的交流活動,使“浮光志愿小分隊”實踐團的成員們深刻領悟到基層治理的復雜性和玉觀社區黨委書記肩負的責任擔當,為理解鄉村振興的微觀實踐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經驗。
通訊員:程雨秋、陳雨萱、黃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