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有關“文化振興”的相關要求,進一步挖掘非遺文化價值,以青年力量助力鄉村振興,近日,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青禾鄉行社會實踐隊走進青島市嶗山區王哥莊街道久香園非遺工坊,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沉浸式學習嶗山面塑技藝,在指尖與面粉的交融中,探尋非遺與鄉村發展的深層聯結。
活動當天,實踐隊員們滿懷期待抵達久香園非遺工坊。一進入工坊,貨架上琳瑯滿目、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便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憨態可掬的嶗山道士、靈動鮮活的山海神獸、惟妙惟肖的民俗場景,乃至時下流行的盲盒娃娃形象,都通過傳承人的巧手躍然“面”上。這些色彩明麗、線條流暢的作品,將嶗山的山水靈韻與民俗風情濃縮于方寸之間。在工坊內,擁有四十余年面塑創作經驗的傳承人熱情接待了實踐隊。她一邊嫻熟地示范制作技巧,一邊詳細講解面塑的制作訣竅,只見她在塑好形的面團上細細雕琢,不多時,一只活靈活現的小老虎便“綻放”于掌心。

實踐隊員們認真觀摩記錄面塑制作的每一個步驟,并就非遺文化的活化傳承與創新路徑與傳承人進行了深入交流。隊員們了解到,近年來,當地政府積極推動“非遺+鄉村振興”模式,為傳承搭建廣闊平臺、組織技能培訓,并有效對接電商資源。如今,這位傳承人已帶動村里十多位婦女共同參與面塑制作,產品從青島銷往全國,年增收近十萬元。同學們紛紛表示,要積極學習、實踐面塑技能,把嶗山面塑的故事帶回校園,用青年視角傳播非遺魅力,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青禾鄉行實踐隊深入鄉村一線,通過實地探索與沉浸體驗,不僅為嶗山面塑的保護與傳承注入了青春活力,也為探索非遺賦能鄉村振興積累了屬于自己的“青禾經驗”。未來,團隊將持續深化學習成果,積極走進社區、學校、基層,致力于推動嶗山面塑的廣泛傳播,讓這門指尖上的“金手藝”持續為鄉村發展注入動力,助力非遺文化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煥發持久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