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藝術與設計學院“綠界興村”實踐團在在深汕特別合作區“百千萬工程”的浪潮下,來到鲘門街道。首日調研聚焦了解深汕文化特色、村落環境改造設計、海灣小鎮文化三個方面,以三方面為開始,從規劃設計維度解讀漁鎮振興的深層邏輯,并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聚焦民新村、紅源村以及紅泉村三個主要村落的口袋公園設計,制定對應的設計方案。

圖為實踐隊成員與鲘門街道負責人合影 在玉海灣,由于臺風的后展韌性,安全生態促平衡。經歷臺風“韋帕”洗禮,沙灘曾現花蟹貝類吸引居民趕海,展現生態系統自我修復力。為保安全,岸邊已設警示牌。當地更通過建設生態護岸、設置人工魚礁等舉措,平衡海洋生態保護與適度旅游開發。
圖為玉海灣沙灘 而排角村近日則通過“漁業+”轉型煥發古村活力。“南海珍珠”排角村以廢棄漁船造花盆、珊瑚石砌民宿等創意改造驚艷亮相。依托“漁業+文化體驗”(如捕撈、織網),游客量持續攀升,旺季民宿入住率達70%以上。但老建筑修繕缺資金、傳統技藝存失傳風險及旅游季節性等問題仍需破解。

圖為排角村沙灘 7月25日,藝術與設計學院“綠界興村”實踐團繼續在鲘門街道,對民新村、紅源村以及紅泉村口袋公園展開實地調研,為環境改造與景觀設計助力,為當地村民打造更加舒適、美觀、實用的人居環境。
圖為成員在進行實地調研 在民新村,實踐隊發現村內公共空間狹小且布局混亂,缺乏系統的景觀規劃,村民休閑娛樂場所不足。部分區域存在垃圾清理不及時、墻面破舊等問題。
調研現場中,實踐隊成員們細致觀察發現,村內水系周邊雜草叢生,水質欠佳,亟需生態化改造。傳統嶺南建筑風格的房屋因年久失修而魅力減色。
紅泉村東北角的口袋公園生態改造初顯成效,但功能單一,缺乏系統規劃。
團隊成員查看了公園內的植被生長情況、設施完好程度以及空間布局的合理性,還與當地居民交流,了解他們對現有公園的看法以及對未來改造的期望。居民們積極參與討論,分享了許多實用的建議,為實踐隊后續的設計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圖為待開發區域 實踐團負責人表示,此次調研收獲頗豐,成員們已對各個口袋公園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有了清晰的認識,未來,團隊將充分結合調研所得,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融入創新元素,注重功能性和美觀性的協調統一,力求將設計之力化為鄉村振興的動力,讓鄉村在生態、文化與經濟的交融中綻放新顏。

圖為成員與當地負責人進行采訪交流 經過一系列的調研,實踐團對三個主要村落的口袋公園進行了設計和規劃。民新村的設計靈感來源于鲘門獨特的海洋風貌,核心需求是融入一點中式風格、嚴格控制成本、有效吸引村民使用,并增設遮蔭的亭子和廊道。
圖為民新村口袋公園規劃平面圖

圖為民新村口袋公園效果圖 紅源村口袋公園設計則以“耕讀靜思,悅動活力”為核心理念,設計聚焦全年齡段村民需求,通過兩大功能板塊構建活力樞紐。

圖為紅源村平面示意圖

圖為紅源村廣場效果圖 紅泉村空間規劃為娛樂區、輪胎花園、休憩區與村落宣傳欄四大板塊,結合村莊現有的紅磚、海灘沙土及廢棄輪胎等可持續性在地資源。


圖為紅泉村平面示意圖

圖為紅泉村效果圖結語
廣東財經大學“綠界興村”實踐團赴深汕合作區鲘門街道開展三下鄉活動,以紅泉村“口袋公園”微更新為切入點,深入調研并提出設計建議。團隊通過實地走訪和交流,理解“百千萬工程”背景下鄉村生態治理與空間活化的需求,助力“共享菜園”等小微空間提質增效。
紅泉村從荒廢地塊轉變為生態與實用結合的口袋公園樣板,成為“綠美廣東”建設的生動實踐。廣財學子以專業賦能鄉村,用行動響應時代,每一次測量、設計和研討都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力量。
未來,團隊將繼續秉持“設計與公益同行、知識與實踐并重”的理念,持續跟蹤鲘門發展,推動更多小微空間煥新,助力深汕合作區建設美麗鄉村,讓生態與文化交融共生。
圖源:綠界興村實踐團全體成員
文字:徐詩睿
審核:馬越、王仲偉、陳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