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盛夏,當高溫席卷中原大地,信陽師范大學“光伏全元素再生攻堅隊”的00后學子們,帶著對“雙碳”目標的執著與對基層需求的關切,開啟了一場跨越新鄉、洛陽兩地的“三下鄉”社會實踐。這支平均年齡不足22歲的隊伍,以攻克光伏回收難題為使命,在田野間、電站里、實驗室中,用腳步丈量責任,用技術破解難題,將青春力量注入綠色發展的土壤,為鄉村低碳轉型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實踐答卷。
圖一:團隊成員為百姓檢查光伏組件各參數 許凱博攝
聚焦行業痛點:以基層需求錨定實踐方向
光伏產業作為清潔能源的重要支柱,在助力“雙碳”目標實現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然而,隨著早期光伏組件逐漸進入退役期,廢舊組件的回收處理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這些包含銀、硅等珍貴資源的設備,若處置不當,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還可能引發環境污染;若能實現高效回收,則能變“廢”為“寶”,成為推動循環經濟的“城市銀礦”。正是敏銳捕捉到這一行業痛點與基層需求,信陽師范大學的00后學子們自發組建攻堅隊,將暑期實踐的課堂搬到了光伏回收一線。
圖二:團隊走訪基層調研 雷應生攝
“在回收場看到堆積如山的廢舊組件時,大家都很震撼。”隊員李志新科回憶道。正是這次基層調研,讓他們敏銳意識到光伏回收的迫切性——這些含銀、硅等資源的組件,既是“環境負擔”,更是待開發的“城市銀礦”。帶著這份責任,團隊錨定了“攻克全物料回收技術”的實踐目標。
酷暑踏查衛輝:用腳步收集一手數據
7月初的新鄉市衛輝市,地表溫度突破35℃,實踐隊的首站調研就在這樣的酷暑中拉開帷幕。隊員們每天清晨便攜帶檢測儀器出發,穿梭在連片的光伏電站中。一排排藍色的光伏板下,他們彎腰記錄組件的使用年限、外觀破損情況,用專業設備檢測發電效率衰減程度,汗水順著臉頰滑落,浸濕了隊服,卻絲毫沒有影響他們的專注。
“每天要徒步10多公里,走遍5座電站,回到住處后還要連夜整理數據,生怕漏掉任何一個關鍵信息。”隊員李志新科回憶道。連續一周的高強度調研,他們累計收集到300多組一手數據,為后續技術研發奠定了堅實基礎。而當隊員們走進當地的光伏回收場,眼前堆積如山的廢舊組件更是讓他們深感責任重大。“那些組件有的邊框生銹,有的玻璃碎裂,卻沒人知道該如何高效回收其中的資源。”正是這次基層調研的觸動,讓團隊堅定了“攻克全物料回收技術,讓廢舊光伏組件重獲新生”的目標。
圖三:團隊成員不斷進行實驗的參數調試 李志新科攝
鏖戰汝州實驗室:日夜攻堅突破技術瓶頸
帶著調研中明確的方向,實踐隊轉戰洛陽市汝州市,在這里搭建起臨時實驗室,開啟了日夜兼程的技術攻堅。白天,汝州的氣溫飆升至40℃,隊員們頂著烈日前往回收點搬運廢舊組件。光伏組件的金屬邊框鋒利,稍不留意就會劃破手掌,隊員孫臨的手上至今還留著當時的疤痕:“搬運組件時,汗水滴在傷口上又疼又癢,但沒人停下來休息,大家都想著能多搬一組,多爭取一點實驗時間。”
圖四:團隊成員了解相關企業知識 杜明珂攝
扎根鄉村送服務:讓技術成果惠及民生
技術研發的最終目的,是服務基層、惠及民生。在汝州市開展實踐期間,實踐隊始終秉持“把成果帶給群眾”的理念,將技術服務送到鄉村一線。他們主動為當地光伏電站提供免費檢測服務,幫助電站排查組件故障,提升發電效率;針對村民對光伏回收知識了解甚少的情況,隊員們手把手教大家識別可回收組件的特征,傳授簡易的組件維護技巧,讓村民們學會“家門口的資源利用”。
考慮到農村地區電信詐騙高發,隊員們還巧妙結合光伏回收知識,開展了3場防騙宣講。“有些騙子會冒充回收人員,用低價收購村民手中的廢舊組件,甚至騙取定金。”指導老師訾威說,宣講中,隊員們結合真實案例,教村民辨別正規回收渠道,講解光伏組件的實際價值,累計覆蓋200余戶村民,為鄉村安全筑起了一道“防護墻”。當看到回收提煉出的銀料被運往工廠重新用于生產,當村民們拿著組件維護手冊露出笑容,隊員們深刻體會到實踐的意義。截至實踐結束,團隊幫助衛輝市、汝州市兩地回收處理廢舊組件10噸,為當地創造直接經濟價值約8萬元,不僅解決了廢舊組件的處置難題,還為鄉村綠色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通訊員:許凱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