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大力推進非遺保護與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政策指引下,武漢工商學院郢陶薪火實踐隊于2025年8月17日下午1點,以青春之力踐行文化使命,帶著學習與宣傳的責任踏上郢城泥陶的探索之旅。這場以“郢城陶藝綻非遺,文化賦能美鄉村”為主題,以“傳承非遺技藝、弘揚楚文化”為核心的“三下鄉”活動即刻啟程,郢陶薪火實踐隊奔赴湖北省郢城泥陶燒制技藝傳承基地——金家窯?驛,深入學習這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老技藝,以實際行動響應國家“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號召,助力郢城泥陶在新時代煥發光彩。
與李良凱老師面對面:探尋郢城泥陶的千年脈絡
抵達金家窯?驛后,我們采訪了郢城泥陶燒制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李良凱老師。他介紹,目前郢城泥陶主要依托金家窯?驛的“民宿+非遺”模式開展推廣,結合研學體驗活動讓人們親手制作泥陶,同時開發出擺件、日常器皿等文創產品,讓傳統技藝更貼近生活。對于未來,他滿懷期待:“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通過系統教學培養專業傳承人,同時推動泥陶與現代設計、鄉村旅游深度融合,讓這門老手藝在新時代找到新坐標。”
談及與郢城泥陶的緣分,李老師笑著說:“我是2020年接觸郢城泥陶的。當時在荊州游玩,偶然結識了楊立友和夏裕谷兩位非遺傳承人,對泥陶產生了濃厚興趣,便跟隨兩位老師學習,后來成為了郢城泥陶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而郢城泥陶已于2013年申報成功,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份認可讓他更加堅定了傳承之路。
(圖為郢陶薪火實踐隊采訪李良凱老師)
親手實踐:在李老師指導下體驗泥陶制作
采訪結束后,李老師開始教我們制作泥陶:先是揉泥,他邊演示邊講解要力度均勻以排出氣泡,先按了按泥團兩側,再掌心扣住泥頂下壓并向前推,泥團翻卷露出濕潤肌理,隨后雙手揉搓使其柔軟服帖。我們上手時因力度不均讓泥團歪歪扭扭,經李老師指點“手腕要穩,力道順著泥團轉”,反復練習到手臂酸麻才掌握竅門,感受陶土從生硬變得柔軟順滑。揉好泥進入拉坯環節,李老師啟動拉坯機,將陶土放在轉盤中央,雙手沾水按住隨轉盤轉動塑成圓柱形,講解“雙手要穩住,按想法調整形狀”,很快做出陶罐雛形。我們輪流嘗試拉坯時陶土總“不聽話”,在李老師一對一指導后,漸漸能拉出簡單形狀。接著學用模具制作,李老師展示石膏模具,示范注泥漿時告訴我們20分鐘內需及時補充下降的泥漿以保證厚度均勻。我們照做后,倒出余漿、倒置模具等待成型。次日脫模見成型泥陶坯,大家興奮不已,隨即用李老師備好的刻刀和海綿,修整邊緣,磨平刮凈模具拼接線條,使表面光滑細膩。之后李老師教手捏泥陶,稱其“更能發揮創意”,我們便捏出了造型各異的小泥陶。
(圖為郢陶薪火實踐隊隊員聽李良凱老師講解)
(圖為郢陶薪火實踐隊手捏泥陶作品)
深入了解:參觀窯廠與宣傳推廣
在體驗制作泥陶的間隙,我們還去看了燒制泥陶的窯。負責人向我們詳細講解了窯的構造、燒制的溫度控制以及燒制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燒制是泥陶制作的關鍵環節,溫度的高低和變化都會影響泥陶的質量和色澤,必須嚴格把控。”負責人的講解讓我們對郢城泥陶的制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為了更好地宣傳郢城泥陶,我們還印發了傳單開展了問卷調查。我們向居民們介紹郢城泥陶的歷史和價值,發放傳單,邀請他們填寫問卷,了解大家對郢城泥陶的認知程度和看法。通過這次宣傳活動,不少村民表示對郢城泥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認同和支持這門傳統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圖為郢陶薪火實踐隊聽燒制泥陶講解)
(圖為郢陶薪火實踐隊為居民宣傳郢城泥陶)
8月17日下午1點開啟的這場郢城泥陶探索之旅,讓我們在荊州金家窯?驛近距離接觸了郢城泥陶這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李良凱老師的指導下,我們不僅學到了泥陶制作的技藝,更感受到了傳統手工藝的魅力。我們將帶著這份收獲,繼續宣傳推廣郢城泥陶,為文化傳承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作者:劉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