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推動日照旅游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引導和幫助廣大青年學生在與實踐相結合的“大思政課”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8月17日-8月19日,中國海洋大學“蔚藍守護”海岸生態調研實踐隊(以下簡稱“實踐隊”)赴山東省日照市山海天陽光海岸景區(以下簡稱“日照陽光海岸”)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保護日照藍色生態環境。
一、彎腰拾凈,用行動守護海岸線
8月17日-8月18日,實踐隊來到日照陽光海岸。清晨的海邊,微風輕拂,海浪拍打著礁石。實踐隊成員們身著統一服裝,手持垃圾袋和夾子,沿著海岸線有序開展清潔工作。陽光下,藍色的身影與藍色的海洋交相輝映,構成一幅動人的畫面。

圖1-實踐隊成員相互交流
“每一次彎腰,都是對海洋的一份敬意;每一次拾起,都是對環境的一份呵護。” 隊員們仔細清理著沙灘上的塑料瓶、食品包裝袋、漁網碎片等垃圾,哪怕是藏在礁石縫隙里的細小雜物,也不放過。經過 3 個小時的努力,共清理多袋垃圾,海岸線面貌煥然一新。

圖2-實踐隊在海灘清理垃圾
在清潔過程中,隊員們還對垃圾進行了分類記錄,發現塑料垃圾占比高達 60%。這些數據將幫助實踐隊更精準地分析海洋污染源頭,為后續環保宣傳提供依據。

圖3-實踐隊記錄垃圾分類
二、科普宣傳,讓環保理念深入人心
次日,實踐隊以線上平臺為載體,采用 “定制化問卷調研 + 數據驅動科普” 模式,向市民與游客普及海洋環保知識。線上問卷設 “認知測試”“行為調研”“意見征集” 三大模塊,通過考察污染認知、調研日常環保行為,兼具調研與科普功能。
問卷發放時,實踐隊同步推送 “海洋環保知識卡”:針對 “塑料降解周期” 盲區,標注 “塑料瓶海洋降解需 450 年” 等關鍵信息;結合 “環保踐行難” 問題,配套 “海洋保護小常識”,提供 “自帶購物袋”“不買海洋生物制品” 等實用方案,形成 “調研 — 發現問題 — 科普補給” 閉環。
據統計,活動回收有效問卷 50 余份,覆蓋近百人。實踐隊對問卷數據深度分析后,調整后續科普策略。以 “調研 + 科普” 融合模式,讓海洋環保理念精準深入人心。

圖4-問卷調研情況
三、實景感悟,踐行青年責任擔當
在持續多日的凈灘行動與線上調研中,實踐隊成員們逐漸熟悉了垃圾分布規律,能基本預判潮汐過后的污染集中區,如礁石凹陷處的塑料碎屑、退潮后沙灘上的泡沫殘片等。通過記錄高頻出現的垃圾類型、分布區域及可能來源,為后續向當地管理部門提出針對性建議積累了一手數據。
隊員們表示,這次實踐讓大家深刻體會到海洋保護的緊迫性。在這幾日的時間里,隊員們對 “社會實踐” 的理解從 “完成任務” 轉向 “解決問題”。從最初單純關注 “撿了多少垃圾”,到后來思考 “如何減少垃圾產生”;從被動執行清潔計劃,到主動設計 “環保科普宣傳” 子活動,實踐隊以身體力行詮釋了“實踐不是走過場,而是要真正留下些什么” 。

圖5-實踐隊在海灘的合影
此次實踐活動不僅改善了海岸線環境,更傳播了環保理念。實踐隊將持續關注海洋生態問題,整理實踐數據和市民反饋,形成調研報告,為當地海洋保護部門提供參考。未來,團隊還計劃開展 “海洋環保進校園” 活動,讓更多青少年加入到守護蔚藍的行列中來。
文字:申函瑞
圖片:管鑫、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