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3日,安徽理工大學“星火云圖筑夢”實踐團走進井岡山多個革命歷史遺址,開展沉浸式學習,通過實地參觀、儀式教育與實踐體驗,深刻體悟革命精神、筑牢理想信念。
走進舊址,銘記初心
上午,實踐團一行首先來到大井毛澤東、朱德和陳毅的舊居,其前面矗立著著名的“讀書石”。這塊看似普通的石頭,是毛澤東同志在井岡山斗爭時期的特殊“書房”。在艱苦卓絕的環(huán)境中,毛主席常踞坐于此,如饑似渴地研讀馬列著作,審時度勢批閱文件,運籌帷幄思考中國革命的未來。青石猶在,精神長存,它無聲地訴說著革命先輩在艱難困苦中堅持學習真理、探尋光明道路的偉大實踐,成為激勵后人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的鮮活課堂。

實踐隊員在讀書石前朗誦毛主席詩詞(王智杰 攝)
隨后,團隊成員們來到小井紅軍醫(yī)院遺址,聆聽老師講述醫(yī)院的艱苦歷史。為了照顧傷員,紅軍將士冒著生命危險,上山砍柴,用簡陋的材料建起了小井紅軍醫(yī)院。病房里陳列著簡陋的病床和舊式設(shè)施,靜靜訴說著紅軍在惡劣環(huán)境下堅持斗爭的歲月。
“看著那些破舊的病床和手術(shù)器械,我好像能感受到他們當時的艱苦與堅持,”陳同學輕聲對同伴說,“他們是在用生命守護生命。”大家在沉重而肅穆的氛圍中,深刻體會到革命先烈在血與火的年代中鍛造出的堅定信仰與無畏精神,也更加堅定了繼承紅色基因、珍惜和平生活、勇?lián)鷷r代責任的信念。

實踐團隊員正在聽老師講解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軍醫(yī)院(周春天 攝)
祭奠先烈,緬懷忠魂
中午前,實踐團來到井岡山烈士陵園,莊嚴舉行獻花儀式。兩名隊員手抬花圈,緩步走向紀念碑,將花圈鄭重擺放在碑前。全體學員進入瞻仰大廳,在漢白玉墻上刻有的“死難烈士萬歲”六個大字前深深鞠躬,并肅立默哀。潔白的花圈莊重圣潔,凝聚著大家對革命先烈無限的哀思與崇高的敬意。

各高校學子向井岡山斗爭時期英勇犧牲的烈士敬獻花圈(王智杰 攝)
獻花儀式結(jié)束后,在肅穆的氛圍中,老師為大家講述了多位井岡山烈士可歌可泣的事跡,特別是伍若蘭同志為革命事業(yè)威武不屈、英勇獻身的故事,同學們無不動容。隨后,在一位學生代表的帶領(lǐng)下,隊員們面向團旗,高舉右拳,重溫入團誓詞。

各高校學子在團旗前重溫入團誓詞(周春天 攝)
“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誓言聲聲入耳,句句鏗鏘,在寧靜的陵園中回蕩,仿佛在與歷史對話,也在向未來承諾。在回程的路上,王同學分享了自己的感受:“那一刻,我突然理解自己為什么來這里?不只是完成作業(yè),更是對青春承諾的一次踐行。”
參觀革命博物館,追憶崢嶸歲月

實踐團領(lǐng)隊正在聽講解員講解革命歷史(周春天 攝)
下午3時,實踐團一行抵達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博物館以豐富的史料與沉浸式場景陳列,將宏偉而艱辛的革命歷史真實還原在同學們眼前。從秋收起義的烽火號角,到朱毛會師的歷史性時刻,再到井岡山斗爭中軍民同心的艱苦歲月,一幕幕歷史畫面隨著展線徐徐展開。
館內(nèi)不僅展示了戰(zhàn)士們使用過的步槍、大刀等實物武器,還通過逼真的戰(zhàn)場復原和光影技術(shù),重現(xiàn)了當年硝煙彌漫的斗爭環(huán)境。同學們駐足在一件件銹跡斑斑的文物前,仿佛能聽到歷史的回響;凝視著復原場景中紅軍戰(zhàn)士堅毅的面龐,一位隊員輕聲感慨道:“他們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斗爭,靠的就是信仰。”
通過實物與場景的交融,革命歷史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成為可感可觸的民族集體記憶,是一堂生動而深刻的歷史課。離館時,大家紛紛表示,這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也更加堅定了傳承紅色基因、擔當時代使命的信念。

實踐團在館后雕塑“勝利的起點”前合影(王智杰 攝)
編織草鞋,傳承精神
晚上七點,實踐團開展了一堂特別的勞動體驗課:編草鞋。在井岡山斗爭時期,物資極度匱乏,紅軍戰(zhàn)士們依靠自制草鞋應(yīng)對崎嶇山路和頻繁行軍。在兩位編織師傅的耐心指導下,同學們親手體驗了草鞋編織的全過程。這項技藝看似簡單,實則非常考驗?zāi)托暮图记伞?br />“沒想到編草鞋這么難,草繩總是編不緊,”一位同學專注地調(diào)整手中的草繩,低聲感嘆道,“而且,步驟一多就容易亂。紅軍戰(zhàn)士當年不但要編得好,還要穿著行軍打仗,太不容易了。”

實踐團成員正在編織草鞋(周春天 攝)
盡管動作生疏,大家依然認真學習每一個步驟,努力還原草鞋的傳統(tǒng)編法。通過親身體驗,隊員們深刻感受到革命年代物資緊缺條件下的勞動艱辛,也更加直觀地理解了井岡山斗爭時期紅軍戰(zhàn)士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堅定意志。

編織草鞋的成果展示(周春天 攝)
通過一天的紅色教育實踐,團隊成員們在實地參訪和親身體驗中感受到紅軍戰(zhàn)士們無畏奮斗、堅定信念的精神力量。無論是在朱德同志的舊居中,還是在小井紅軍醫(yī)院遺址的肅穆氛圍中,大家都深刻認識到紅色基因的傳承對于時代進步的重要意義。作為新時代的青年,隊員紛紛表示,將不忘初心,繼承和發(fā)揚革命先烈的精神,在自己的學習與生活中砥礪前行,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蘇志豪、李靂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