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為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發展道路,為實現文化興國提出青年建議、青年方案,由南京大學健雄書院與醫學院聯合指導的南耕商山支教團隊奔赴陜西省商南縣,開展以“商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研究與傳承教育”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
南耕商山支教團隊是一支由12名來自不同院系的本科生組成的社會實踐團隊,將支教與社會調研相結合,通過參訪商南縣文化館、商南縣歌舞藝術團、商南制茶體驗中心、商南縣城關小學丹江針繡非遺工作室,實現了對本地非遺文化的現狀調研,并將此融入團隊的課程設計為商南縣城關街道辦事處十里鋪小學帶來多樣化教學課程,促成了非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一、美育實踐并重,探索創新齊飛
7月12日傍晚,所有團隊成員在十里鋪小學集合,參加了學校舉辦的支教夏令營開營儀式。開營儀式上,隊員們積極主動地與學生一起參與到趣味橫生的破冰活動中,增進了彼此之間的親密關系,為支教活動的正式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后兩周的時間,支教團隊響應南京大學“AI通識教育”的號召,通過AI故事接龍等趣味教學方式,為同學們提供了極具吸引力的人工智能科普課,同時依據各自院系的專業知識,讓同學們也擁有廣闊的“知識視野”,了解到天文,化學,生物,攝影,舞蹈等方面知識,支教隊員們還設計了多堂高度凸顯學生自主參與的實踐課堂,從空氣炮,羅馬戰車再到橋梁設計,實踐課堂不斷激發著學生的創造欲。
商南漆文化與剪紙文化是當地最具代表的手工非遺,十里鋪村中滿山的漆樹見證了一代代人的接力傳承,村民家中隨處可見的剪紙留下了生活的寶貴記憶。支教團隊依此設計了漆扇與剪紙創作的美育課程,讓非遺變得可觸摸,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之美。通過多元化的課程設計,隊員們讓學生走出了課本的理論視角,將原本遙不可及的文化知識帶到了他們身邊,讓學生們成為家鄉文化的小小代言人。
支教期間的周末,隊員們特意為近 10 名同學和團隊伙伴籌備了一場溫馨的集體生日會。大家圍坐在一起,隊員們親手備好的生日蛋糕上燭光搖曳,伴著齊聲唱響的生日歌,笑意漫在每個人臉上。這場簡單卻用心的活動里,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中,真切感受到了如家一般的溫暖與牽掛。
二、尋根非遺傳承,厚植文化自信
實現非遺文化的傳承不僅需要植根在教堂的土壤上,也需要厚植在學生背后的家庭中。團隊在課余時間收集有關問卷40余份,普查了38戶學生家庭,其中重點走訪了14戶學生家庭。通過大量的走訪,團隊熟悉了民眾眼中的非遺文化,在生活實際中了解了非遺文化為當地民眾帶來了實際的影響與價值。許多家庭表示,非遺文化不僅是傳統技藝的延續,更是地方身份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團隊還發現,一些家庭通過代際傳承,保留了諸如傳統手工藝和民間藝術的技藝。這些技藝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不僅促進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聯系,也增強了社區的文化凝聚力。
三、深化互動交流,推動文化共生
為了更加深入,系統性地了解商南縣的非遺文化,團隊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對商南縣歌舞藝術團進行了走訪。隊員們觀賞并記錄了商南民歌這一珍貴文化遺產,了解了目前商南民歌一面扎根群眾普及,一面走向專業舞臺的“兩條腿走路”保護與傳播路徑。通過對藝術團長程剛的采訪,團隊學習到了當地文藝工作者在非遺傳承工作上作出的努力。團隊走進商南縣文化館,在館長方圓的帶領下參觀了商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在非遺實物茜領略到文化的厚重與魅力,在城關小學,他們采訪了丹江針繡非遺傳承人李盼,近距離感受了這門古老技藝的魅力,并了解了其在新時代校園沃土中的傳承與創新實踐。此外,團隊還前往茶海公園這一商南茶文化的重要進行調研,在當地茶農的帶領下體驗了茶葉的生產全過程,了解了商南縣茶旅融合的發展策略。
為了形成有效的調研方案,團隊深入商南縣圖書館,整理了《商洛非遺》《商南民俗通書》《商南民間文化》等在內的17萬字的文獻資料,從當地文化專家筆下了解非遺傳承人的故事,學習非遺的歷史起源與發展,為實現非遺賦能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與數據支撐。
四、總結
“南耕商山”支教團用精心準備的課程,全員傾心投入的熱忱,有力地推動了當地教育的均衡發展,用“絕知此事要躬行”的實踐精神圓滿完成了“商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研究與傳承教育”社會調研。教育與文化自信的種子已經種下,在課間的歡笑聲中,在針繡的一針一線之間,寫就一段跨越山海的溫暖聯結。團隊成員將繼續砥礪前行,以行動踐行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的誓言。這股溫暖的力量,會始終照亮孩子們的求知路,也將匯入民族同心,共創新時代文化自信的磅礴征程里。
(通訊員 丁亮 貢煜洋 張煒藝 萬理 劉心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