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蘇韻新章,青衿同閱”暑期社會實踐團隊部分成員奔赴南京市鼓樓區,圍繞南京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修繕活化項目這一主題開展訪談與調研活動,探究該項目為相關歷史文化街區可持續發展提供的“頤和樣本”。
1.修舊如故,以用促保:老建筑新生的奧秘
通過對該項目主要負責單位的工作人員進行訪談,實踐團隊了解到,南京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更新,堅守著“修舊如故,以用促保”的核心理念。針對不同建筑類型采取精細化策略:文物建筑嚴格“修舊如故”,力求恢復歷史原貌;非文物建筑則進行改造提升,在保留特定圍墻細節等歷史痕跡的同時,拆除違章搭建,并巧妙增設符合現代業態需求的連接通道。項目團隊深諳“使用是最好的保護”之道,認為唯有合理利用,才能避免木石結構的老建筑因閑置而加速衰敗。修繕工作不僅包含本體加固、結構安全提升,更將現代水電燃氣等基礎設施無縫植入,實現歷史肌理與現代功能的共生平衡。

2.精準定位,業態煥活: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在訪談中,工作人員還表示,為促進街區可持續發展,避免業態同質化,街區創新引入“正負面清單”機制,嚴格篩選入駐商業。其目標明確:成為南京的文化城市名片,滿足高端消費需求,并強化片區的休閑街區屬性。招商方向要求明確,重點引入能與歷史文化深度結合的定制化商業,如獨具特色的的“星巴克非遺概念店”,以及愿意根據項目文化屬性定制菜單的精品餐飲。業態規劃分區清晰,例如毗鄰高校的11片區定位“藝術時尚”,主攻高端藝術文化、婚紗定制等,輔以少量美術館、咖啡輕餐飲配套,形成獨特吸引力,使百年街區煥發時尚活力。

3.數字展館,創新設計:百年水池里的科技對話
在對南京頤和路數字展示館的調研中,團隊成員發現,由百年歷史污水處理廠改造而成的數字展館,本身就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科技對話。它的定位是街區“公共服務中心”與“快速了解窗口”,核心使命是展現南京百年城市規劃史,特別是作為“首都計劃”典范的頤和路街區建筑遺產價值。
改造中最的大亮點是對原混凝土曝氣池的創造性保留與利用。池底巧妙布置投影與屏幕,動態模擬百年前的污水處理過程,實現歷史實物與數字光影的沉浸式交融。館內還運用數字沙盤、建筑修繕工藝模擬動畫、歸國建筑師專題數據庫及線上小程序等多元手段,生動述說建筑背后的人物與故事。

4.智慧賦能,匠心傳承:古今各元素的辯證統一
項目中的保護與改造有機融合了先進技術與人文關懷,這也深深觸動了參與活動的隊員。在修繕環節,一些建筑運用碳纖維加固陽臺,使用專用疏水劑保護外墻,利用內保溫系統提升整體節能性,以“隱形的技術”守護傳統的風貌。街區的建設與運營更是體現了智慧街區、人文街區理念,全過程全方位推進現代消防、安防監控建設,盡力做好噪音與光污染控制等。
此外,尤為動人的是該項目對歷史的極致追尋。為復刻污水處理廠老設備,團隊依據瑞士公司的老圖紙,尋訪老工程師,聯系相關廠家,最終通過1:1的3D打印技術精準還原。盡管更新以“自上而下”為主導,團隊仍注重細節考據,積極查閱檔案,合理走訪老居民,并在有限開放的院落中實現歷史保護與居民生活的動態平衡。

通過這次實踐活動,團隊成員不僅對南京民國時期“首都計劃”珍貴遺存的科學守護有了更具體全面的認識,也深刻感受到現代業態激活歷史空間、數字科技重述文化故事的非凡力量。

“蘇韻新章,青衿同閱”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也將繼續研究總結本次活動的收獲,關注地區相關領域的建設,向國內外受眾宣傳江蘇形象,積極探索新時代發展成就對外傳播的創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