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文化自信建設要求,切實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武漢工程大學管理學院 程鵬副教授指導“楚韻香途”實踐團隊,于7月4日至6日期間,先后走 武漢東湖磨山景區,漢口文化體育中心 非遺展廳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安力工作室,開展暑期“三下鄉 ”社會實踐活動。
本次活動以漢派石雕藝術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考察與深度訪談相結合的方式,系統探究傳統石雕技藝的藝術特征與文化內涵,探索傳統工藝在當代社會的傳承新路徑與發展新模式。
東湖磨山 :石雕遺存里的楚文化密碼
東湖磨山景區 ,宛如一座露天的石雕藝術博物館,承載著漢派石雕的歷史基因。實踐團重點考察了景區石雕藝術遺存的保存現狀與藝術價值。團隊成員采用影像記錄、測繪分析等方法,對景區入口處的碑刻群、景觀節點的石雕建筑構件展開深度“解碼”。
楚天臺臺階下的鳳雕,靜靜佇立,卻帶有強烈的文化磁場。景區工作人員介紹說:“鳳雕建于1991年,選用優質青石雕琢而成,采用傳統鏨刻技法,造型生動展現了楚文化特有的浪漫主義藝術風格。”通過近距離觀察,團隊成員們發現作品表面肌理變化呈現方向性特征,鳳羽向上,有鳳火合一的美感。“這些鑿痕的走向與深淺,直觀反映了傳統工匠的施力方式與工具使用技巧”,團隊成員閆俊記錄道。該鳳雕不僅具有重要的藝術觀賞價值,更為研究傳統石雕工藝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樣本。每一道鑿痕里,都藏著歲月沉淀的工藝傳承故事,等待后人細細品讀。
圖為武漢東湖磨山 楚文化風景區鳳標雕塑。張儷倩 供圖
非遺展廳:傳統工藝的當代創新表達
漢口文化體育中心非遺展廳,是漢派石雕與多元藝術碰撞、與現代審美對話的前沿陣地。踏入展廳,石雕、銅雕映入眼簾,而用圓雕、浮雕、透雕等技法打造的木雕作品,更是拓寬了團隊對傳統工藝的認知邊界實踐團成員重點研究了武漢石雕的藝術特色與工藝技法。
其中根雕作品 《五福臨門》 尤為引人注目。講解員說道:“該作品嚴格遵循傳統'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創作理念,巧妙利用木材自然形態,通過適度的人工雕琢,實現了自然美與藝術美的和諧統一。”這件作品,像是一座橋梁,連接起傳統工藝與自然生態,傳遞出“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而團隊成員們在展廳中聆聽講解、觀察細節,不斷思考:如何讓像這樣的優秀作品在現代社會找到創新表達的突破口,讓更多人愿意駐足欣賞、了解傳承。
圖為武漢漢口文化體育中心 漢派石雕展廳名為 《五福臨門》 雕塑。閆俊 供圖
傳承人工坊:困境與希望的交織陣地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安力的工作室,是漢派石雕傳承的核心陣地,這里既有技藝傳承的堅守,也有發展困境的真實呈現。
在市級非遺傳承人安力工作室,團隊沉浸式體驗石雕制作。傳承人演示選料、打坯、精雕等工序,成員們在旁認真記錄,更在傳承人指導下親身體驗,真切感受到“石材雕刻不僅是物質形態的改造過程,更是文化記憶的傳承實踐”。
交流中,傳承困境也清晰浮現:復雜工藝與深厚功力要求,令年輕人望而卻步;大眾審美轉變、快節奏生活,讓人難以靜下心來欣賞傳統石雕的細膩與厚重,讓傳統石雕關注度與市場需求增長緩慢。
圖為團隊成員在石雕工作室門口合影。衛清揚 供圖
青春力量:非遺傳承的創新思索與行動
實踐團隊成員們在經歷東湖磨山的文化解碼、非遺展廳的藝術對話、傳承人工坊的困境洞察后,關于漢派石雕傳承發展的思索,開始落地為具體行動方向。
成員們圍繞技藝融合展開討論,提出可嘗試將漢派石雕與現代設計理念結合,融入金屬、玻璃等現代材料,打造兼具傳統韻味與現代時尚感的作品,吸引年輕群體目光;在現代科技手段運用上,探討利用3 D 建模、虛擬展示等技術,為漢派石雕建立數字化檔案,既能保護珍貴遺存,又能通過網絡平臺廣泛傳播,讓更多人足不出戶領略其魅力;對于產品形式創新,思考開發石雕文創產品,如小型石雕擺件、書簽、鑰匙扣等,讓漢派石雕走進日常生活,成為可觸摸、可擁有的文化符號。
實踐團隊深知,漢派石雕的傳承發展,需要破局之法。這場實踐,不僅是對漢派石雕發展脈絡的梳理,更是青春力量助力非遺傳承的生動注腳,期待以創新為筆,書寫漢派石雕傳承發展新篇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加瓦。(通訊員 王婷 張儷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