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健康膳食的煙火漫過鄉野,珠繡非遺的匠心在青年傳習中綻放。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海洋生物學院“食膳雅韻”實踐隊于2025年7月4日和25日前往廈門鼓浪嶼珠繡藝術館和翔安大嶝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以“膳食科普護民生、珠繡傳習續文脈、青春實踐助振興”為主線,我們走進鄉村開展膳食健康宣講、廈門珠繡非遺體驗與DIY創作等系列活動。用青春身影活躍在鄉土田間,以實干行動將健康理念送進農家、把非遺魅力種進心田,書寫文化傳承與民生關懷的青春答卷。
溯源非遺:深度探訪,筑牢文化傳承根基 實踐隊首站聚焦廈門珠繡非遺文化核心載體——鼓浪嶼珠繡博物館,通過“對話傳承人+親手實踐”的模式,搭建與非遺文化的深度連接。團隊與廈門珠繡非遺傳承人面對面交流,系統梳理珠繡技藝的歷史脈絡、獨特工藝及當代傳承價值;在傳承人的專業指導下,團隊成員親身參與珠繡創作,從穿針引線、色彩搭配到針法運用,逐步掌握基礎技藝,最終完成以“梅花”為主題的專屬珠繡作品。此次探訪不僅讓團隊深入感受非遺技藝的匠心美學,更為后續文化傳播與教學實踐積累了一手經驗,夯實項目文化傳承的核心基礎。
科普膳食:趣味講解,傳遞科學健康理念 在社區的科普小課堂上,實踐隊成員以“彩虹飲食法”為核心切入點,通過圖文展示、實物對比等形式,向小朋友們直觀講解紅、黃、綠、紫等不同顏色食材的營養特點,幫助其建立“多樣飲食、均衡搭配”的認知;同時,結合日常生活場景,拆解“偏愛高糖零食”“挑食偏食”“重口味飲食”等常見“飲食坑”,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分析健康風險,強調合理飲食對生長發育、免疫力提升的重要性?,F場互動中,小朋友通過“食材分類小游戲”“健康食物我來猜”等環節主動參與,讓健康膳食理念在趣味體驗中深入人心。
文化傳播:生動授課,走進廈門“珠繡故事” 當珠繡的流光遇上童真的眼睛,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實踐隊開展廈門珠繡文化課堂,打破青少年對非遺文化的“陌生感”。通過史料故事(如廈門珠繡明清時期的起源、近現代的產業發展)、珠繡實物(服飾、擺件等)展示,向小朋友們生動講解珠繡技藝的獨特價值——既是廈門本土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傳統手工藝與生活美學的結合;同時,結合傳承人訪談中的經歷,強調非遺傳承的現實意義,激發小朋友對本土傳統文化的興趣與保護意識,讓“非遺傳承”的種子在青少年心中萌芽。
融合實踐:DIY創作,實現文化與健康雙向賦能 實踐隊為推動“非遺文化”與“健康膳食”深度融合,項目設計“水果主題珠繡DIY”實踐環節,將健康食材元素融入非遺技藝創作。團隊提供以“西瓜”“草莓”“櫻桃”等常見健康水果為原型的珠繡圖案,引導小朋友們獨立完成創作——從熟悉針法、挑選彩珠到完成作品,過程中既鞏固珠繡技藝認知,又通過水果圖案強化對健康食材的記憶。這種“動手實踐+知識滲透”的模式,讓非遺技藝不再是遙遠的“傳統”,也讓健康膳食知識不再是抽象的“理論”,真正實現“文化傳承”與“健康理念”的雙向滲透、協同賦能。
活動回眸:珠繡里的健康“新傳承” 此次實踐是膳食健康與非遺珠繡的跨界靈感碰撞,實踐團既發揮了專業優勢,又為鄉村兒童搭建了接觸傳統文化與科學知識的平臺。未來,海洋生物學院將繼續以專業為支撐,深入鄉村,用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文化振興與健康事業發展,讓傳統與現代交融,讓知識與快樂同行。
(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生物學院 食膳雅韻實踐隊 張柳、黃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