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乃國之重器、民族之魂,對于強國建設與民族復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堅定不移地推進“將貴州打造成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動實踐地,加速構建多彩貴州文化強省”的宏偉目標,切實落實貴州省“四大文化工程”的建設任務,助力屯堡文化的振興與發展,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近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管理學院赴貴州省安順市舊州鎮地戲屯堡非遺文化調研暑期社會實踐團,深入安順市舊州鎮開展專項調研活動,旨在深入探究屯堡文化的傳承現狀以及創新發展之路。
踏訪古韻:解碼建筑密碼 感知歷史脈動
實踐探索的起始階段,實踐團集中精力對屯堡文化的物質載體進行了深入研究,相繼對屯堡文化博物館和云山屯古建筑群進行了細致的考察。在踏入博物館的那一刻,實踐團通過那些經受歷史滄桑的文物、圖文檔案以及高度復原的歷史場景,對屯堡文化從明朝初期的發源到現今的傳承脈絡進行了系統的梳理,深刻感受到了屯堡文化中所蘊含的獨特民俗風情、精神信仰體系以及多元化的藝術形態。緊接著,實踐團前往被列為“中國傳統村落”的云山屯,沿著幽深的石板古道進行實地勘察,解析了其精妙的軍事防御工事,識別了鮮明的地域民居特色,剖析了嚴謹的聚落空間格局。在六百年歷史沉淀的村落肌理中,屯堡所承載的深厚歷史積淀與獨特的環境適應性得到了具體展現,為后續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極為寶貴的空間實證與歷史語境支撐。
圖為實踐團深入學習屯堡文化博物館的豐富歷史遺產。 通訊員 胡嘉正 供圖

圖為實踐團深入探訪云山屯古建筑群,實地考察學習。 通訊員 胡嘉正 供圖
對話匠心:智啟傳承新章 共謀發展良策 于深入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實踐團專程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安順木雕”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鮑波進行了深入訪談。訪談內容深入探討了安順木雕的技藝淵源、核心價值以及其與屯堡文化中的地戲文化的共生關系。鮑波憑借其深厚的行業見解,深刻闡釋了木雕作為屯堡歷史文化與集體記憶核心載體的關鍵意義,并著重剖析了其與地戲面具之間緊密相連的藝術同構性。在深入探討地戲文化的獨特性時,他明確指出,地戲的核心價值在于展現先輩英雄的豐功偉績和精神傳承,其根源深植于軍旅文化之中,體現了深厚的家國情懷。地戲木雕面具所塑造的“人神”形象,其結構——包括面部、虧部、耳部等,與古代戰爭頭盔有著密切的聯系,這正是屯堡文化生動形象的體現。他強調,深刻理解這些特質,是準確把握和有效宣傳屯堡文化獨特價值的關鍵所在。
直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這一時代命題,鮑波前瞻性提出“文化鑄魂,創意賦能”的發展理念。他主張,當前亟需借助數字化浪潮,依托新媒體矩陣來擴大傳播范圍,使傳統文化表達更具活力;同時,引導受眾從理解文化內核入手,推動文創產品開發,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的生存空間與價值內涵,進而增強其市場適應性以及對新生代的文化吸引力。他堅信,在政策利好持續顯現的背景下,此類創新實踐將為屯堡及地戲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其煥發出經久不衰的生命力。

圖為實踐團深入采訪鮑波。 通訊員 胡嘉正 供圖

圖為實踐團在云山屯大門前莊重合影留念。 通訊員 胡嘉正 供圖
本次調研活動通過深度結合文化空間沉浸式考察與核心傳承人訪談,精準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精髓與屯堡文化生態現狀,深入挖掘其核心文化基因及在新時代面臨的歷史性機遇。實踐不僅系統采集了屯堡非遺文化存續狀態的一手資料,更初步探索出一條兼顧文化本源守護、創造性轉化與可持續發展的非遺保護路徑,為后續深入研究與政策建言奠定了堅實的學理基礎與實踐依據,亦為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血脈貢獻了高校學子的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