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繪畫軟件讓幼兒畫筆更富想象,當智能學習助手走進小學課堂,科技與教育的碰撞正悄然改變著基礎教育的模樣。這個夏天,漢江師范學院教育學院赴十堰茅箭區AI教育影響調研小分隊圓滿完成實踐任務,用5天實地走訪、300份問卷、40余場訪談,為我們揭開AI教育在十堰基礎教育一線的真實圖景。
5天深耕,解鎖AI教育的一線數據 7月1日至5日,團隊5名隊員在彭儉老師的帶領下,先后走進育苗幼兒園、桐華幼兒園和人民小學,通過"問卷+訪談+課堂觀察"的立體調研模式,收集到第一手資料:
•300份問卷回收率超90%,有效樣本中涵蓋幼兒園家長、小學教師等多元群體;
•12名一線教師、28名家長敞開心扉,分享AI教學中的創新與困惑;
圖為小分隊在桐華幼兒園門前合影。張小銳 供圖
從晨光中的幼兒園到鈴聲清脆的小學教室,隊員們用筆記、錄音、視頻記錄下AI與教育相遇的每一個細節——有老師感嘆"AI批改作業節省了30%時間",也有家長擔憂"孩子會不會依賴AI不愿動筆",這些真實聲音構成了調研最珍貴的素材。
三大發現,讀懂AI教育的現狀與期待 經過后期數據整理與分析,團隊發現了幾個值得關注的現象:
●接受度高,但應用仍淺
超過85%的教師和家長支持AI進入課堂,認為能提升學習效率。幼兒園的智能繪畫工具、小學的AI作文批改成為最受歡迎的應用,但多停留在"輔助工具"層面,尚未深入教學模式變革。
圖為收集問卷部分截圖。張小銳 供圖
●優勢顯著,痛點待解 訪談中,"解放教師精力""激發孩子興趣"是被頻繁提及的優勢。然而,"過度依賴""傳統能力弱化"成為主要顧慮——71%的家長提到孩子用AI解題后不愿獨立思考,68%的教師擔心長期使用會影響學生書寫能力。
圖為小分隊在育苗幼兒園開展ai教育授課。張小銳 供圖
●藝術教育成AI滲透新場景 在兩所幼兒園的觀察中,AI技術在藝術課程中展現出獨特價值:智能繪畫軟件能根據孩子的涂鴉生成故事,音樂互動AI可實時匹配旋律,讓4-6歲兒童的藝術表達更具成就感。這為"AI+美育"提供了新思路。
圖為小分隊在桐華幼兒園開展座談會。張小銳 供圖
從實踐到思考,這份報告有分量 調研結束后,團隊歷時5天完成《AI對基礎教育階段影響的調研報告》,不僅呈現數據結論,更針對性提出建議:
•對學校:建議分學段設計AI課程,幼兒園側重"趣味互動",小學注重"思維培養",避免工具化濫用;
圖為小分隊在實驗小學開展教師訪談。張小銳 供圖
•對教師:呼吁開展AI教學能力培訓,將技術與蒙臺梭利、多元智能等教育理念結合;
•對家長:提出"陪伴使用"原則,引導孩子在AI輔助中保持獨立思考。
目前,團隊正準備將調研成果轉化為"挑戰杯"參賽提案,讓這份來自十堰基礎教育一線的觀察,能為更多地區的AI教育實踐提供參考。
隊員手記:不止調研,更是成長的修行 "第一次帶著設計好的問卷走進教室時,緊張又期待。"團隊負責人、學本2301班張小銳回憶道,"當老師指著AI課堂說'你們的研究很有意義',突然明白實踐的價值。"
5天的實踐里,隊員們從"課堂觀察者"變身"問題分析者":學前教育專業的同學用專業視角解讀幼兒與AI的互動模式,藝術教育專業的隊員則聚焦AI對創造力的影響。正如指導老師彭儉所說:"調研的終點,是更深入理解教育的本質——科技永遠是手段,人的成長才是目的。"
圖為小分隊在桐華幼兒園開展ai教育座談會。張小銳 供圖
這場關于AI與教育的實踐探索雖已落幕,但對科技賦能基礎教育的思考仍在繼續。未來,教育學院將持續關注這一領域,用專業力量助力基礎教育創新發展。
通訊員 張小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