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要構建產權明晰、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8月19日至8月27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赴陜西府谷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調研隊前往陜西省府谷縣廟溝門鎮及其下轄西堯溝村,開展了為期9天的社會實踐活動,此次活動旨在了解與探索該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狀況與集體經濟制度的建設與創新路徑。
府谷縣位于陜、晉、內蒙古三省區交匯的黃河“金三角”地帶,廟溝門鎮位于府谷縣西北部,礦產資源豐富,全鎮現有煤化工廠三十余座,但曾飽受嚴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污染退化問題困擾。黨的十九大以來,廟溝門鎮逐漸探索在廢棄礦山實施村企協作的生態修復工程。西堯溝村就是其中之一。2020年,三道溝煤礦在西堯溝村平整采空塌陷土地3000余畝,西堯溝村在此基礎上建起了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種植海紅果、西梅、白水大杏等特色作物,走上了生態賦能鄉村振興的道路。
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通過文獻整理、實地參觀、走訪村民和深度訪談等方式,圍繞“集體經濟發展現狀+生態環境治理策略”、“府谷縣——廟溝門鎮——西堯溝村+三道溝煤礦”“兩核三環”調研主線進行了系統的資料收集。在與縣農業農村局、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工作人員的座談中,調研團隊初步了解了府谷縣集體經濟現狀與土地利用格局,針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驅動力問題,縣農業農村局分管副局長表示,“首要任務是發展多元化特色產業,打造‘一鎮一業’品牌布局”。縣農業農村局指出,西堯溝村和三道溝煤礦是當地工業反哺農業、環境整治與產業振興相結合的一個典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還應關注糧食安全、人才流失和防范返貧等問題。
基本了解當地情況后,調研隊成員與廟溝門鎮政府領導與工作人員圍繞當地集體經濟發展歷程、組織建設、經營范圍、成員權益和資金使用等多方面領域進行深度訪談。西堯溝村經濟合作社社長蘇魚拴向成員們介紹了該村現代農業示范產業園的園區規劃,在交談中,成員們了解到,該產業園以設施農業為主,形成了“頂部綠色種植、中部瓜果蔬菜、底部特色林果、四周林木防護”的基本種植結構,促進修復區固沙保水的生態功能和經濟效益協調發展。會后,調研隊成員與蘇社長一同前往西堯溝村采摘園和三道溝煤礦技術中心參觀。“荒坡變良田,地企促和諧”的金色標語熠熠生輝,忠實地記錄著“煤海荒田”蛻變重生的進程。

此次府谷之行不僅讓團隊成員直觀感受到基層在鄉村振興中尋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三角平衡點的創新實踐,更深化了對農村集體經濟困境及其破解方法的認識,為相關學術研究積累了寶貴的一手資料。西農學子腳步不輟,在助力更多中西部環境脆弱鄉村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偉大浪潮中乘風遠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蘆中奇 段兆璞 /文 張晨杰 楊婉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