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箱伴”走進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
一審:陳莎莎
二審:毛穎
2025年7月27日至7月28日,南京財經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絲路箱伴”團隊的成員們在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的鐵路場站內,認真記錄著集裝箱吊裝作業的細節。為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深入了解中歐班列運營現狀與挑戰,該團隊將課堂所學與實地調研相結合,圍繞班列運輸效率、多式聯運協同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入探究。
在“一帶一路”倡議邁入新十年的關鍵節點,南京財經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絲路箱伴”團隊于暑期深入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開展為期兩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以“破解中歐班列同質化困局,探索江蘇差異化突圍路徑”為核心課題,通過實地操作、企業訪談與數據分析,為這條橫跨亞歐的“鋼鐵駝隊”注入青春智慧。
圖為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作業場景。黃圣娟 供圖
走進樞紐心臟:觸摸數字化物流的脈搏踏入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數字化調度中心,巨型電子屏上跳動著國際集裝箱的實時軌跡。“這里每天處理超千標箱貨物,但分揀線自動化率僅40%,新能源設備占比不足10%。”基地負責人指著數字化設備坦言。團隊成員現場感受了“車船直取”作業——當貨輪靠泊,龍門吊將集裝箱直接轉運至等候的班列車板,全程壓縮至45分鐘。然而,一場突發的暴雨導致鐵路場站積水,5列班列調度延誤,暴露出多式聯運銜接的脆弱性。
圖為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數字化調度中心。黃圣娟 供圖
“集裝箱溫控誤差±2℃,但藥品運輸要求±0.5℃!”在碼頭冷鏈區,溫度警報器突然鳴響。團隊成員實測發現,某批出口德國的胰島素因冷藏箱電力中斷面臨報廢風險。這印證了調研數據:江蘇班列冷鏈溫控失效概率達12%,遠高于國際標準。
痛點攻堅:四重瓶頸下的破局思考效率之困:單證流轉的“馬拉松”——“一票貨要填28份文件,跨境認證周期長達半年。”基地的調度員展示半人高的紙質單據。實踐團跟蹤一票發往波蘭的電子產品發現,因哈薩克斯坦海關數據滯后3天,貨物滯留邊境站超72小時。團隊提出“CCA一單一箱制”解決方案:通過區塊鏈打通海關、鐵路、企業數據鏈,實現電子單證“一次申報、全域通行”,預計通關時效可提升30%。
季節之殤:運力冰火兩重天——在江蘇蘇美達集團倉庫,堆積如山的羽絨服與閑置的集裝箱形成刺眼對比。“‘雙十一’訂單激增50%,但班列艙位缺口達35%;淡季裝載率卻跌破45%。”企業物流總監的焦慮道出行業通病。本團隊據此設計“彈性班列+JIT補貨”動態模型:利用人工智能預判訂單峰值,旺季增開臨時專列,淡季用返程艙位運輸中亞原材料,推動空箱率從37%降至12%。
圖為本團隊與基地負責人探討痛點問題。夏雪 供圖
協同之痛:產業鏈與物流鏈脫節——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的“痛點地圖”揭示更深層矛盾:冷鏈箱集中分布在港口,但生物醫藥企業聚集的工業園卻一箱難求。蘇州某藥企反映,因缺乏本地冷鏈配套,疫苗需繞道德國中轉,供應鏈響應延遲10天。團隊建議構建“產業分類資源池”——在南京、漢堡設智能前置倉,按電子裝備、醫藥冷鏈等產業特性動態調配設備,實現“冷熱資源”跨區共享。
轉型之迫:從政策輸血到市場造血——“財政補貼占比超60%,市場化服務收入不足20%!”基地財務數據觸目驚心。本團隊對比重慶經驗發現:當地通過“產業鏈-班列”深度綁定,吸引車企包列運輸,補貼依賴度降至40%以下。團隊提出“班列運營權招標”機制,政府轉向標準制定,同時開發“物流+認證輔導”等增值服務,撬動企業溢價支付意愿。
江蘇方案:差異化引擎啟動新航程調研尾聲,團隊提出的三項層級化創新路徑引發關注:在基礎層,通過推行“CCA一單一箱制”,助力南京試點企業將運輸貨損率顯著降至0.8%;在網絡層,構建“鐵空海聯運”應急網絡,賦予班列在極端氣候下靈活切換至俄羅斯北部低溫路線的能力;在應用層,則創新開行“中荷醫藥快線”,集成太陽能溫控技術與歐盟認證溯源體系,將高價值醫藥產品的貨損率嚴格控制在0.2%以下。這一從單證革命到運輸模式再到產業服務的系統性解決方案,為江蘇中歐班列突破同質化瓶頸、塑造核心競爭力提供了清晰的實踐藍圖。
圖為物流基地工作人員正在調試數據平臺。黃圣娟 供圖
青春答卷:在鋼鐵動脈中澆筑理想離港前夜,團隊成員登上連云港港觀景臺。腳下,燈火通明的碼頭吞吐著發往杜伊斯堡的班列;遠方,“一帶一路”陸海交匯的壯闊圖景徐徐展開。
圖為夜晚燈火通明的連云港碼頭。黃圣娟 供圖“我們曾以為國際貿易是宏大的敘事,現在明白它由無數集裝箱的精準銜接構成。”隊長施成裕在實踐日記中寫道。當理論照進現實,青年不再僅是觀察者——我們設計的動態運力模型正被企業論證,倡導的電子通關標準獲海關部門關注。這條橫貫亞歐的鋼鐵絲路上,青春智慧正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此次連云港調研,讓團隊深切感受到 “一帶一路” 的宏大敘事中蘊含無數物流細節。青年不僅是見證者,更應是建設者。未來,團隊將跟蹤基地智能改造、中哈數據平臺等項目進展,持續優化方案。計劃聯合高校力量,拓展調研范圍,深挖協同樣本,讓 “江蘇方案” 落地更多場景。同時搭建青年與運營方溝通橋梁,以青春智慧為中歐班列注入動力,助其在 “一帶一路” 新征程中更穩更遠。
(通訊員:陳凱鴻 李子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