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財經大學“絲路箱伴”團隊探訪江蘇海外集團新實踐一審(實踐團隊負責人):陳莎莎
二審(學院通訊站負責人):毛穎
2025年7月10日至7月12日,南京財經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絲路箱伴”團隊帶領團隊成員前往江蘇南京、連云港、徐州等地開展社會實踐,旨在幫助大學生深入了解中歐班列運營現狀,助力江蘇制造高質量發展出口。
7月10日,南京財經大學“絲路箱伴”團隊的16名學生走進江蘇海外集團,以青年視角探訪中歐班列運營的破冰實踐。在堆滿集裝箱的貨場、繁忙的調度中心,團隊成員用腳步丈量國際貿易的脈搏,探索一條鋼鐵絲路何以破解去時滿箱、同質競爭的路徑,更在調研中探尋中國制造的突圍智慧。
實踐課堂:集裝箱背后的國家戰略“以前只在新聞里看到‘中歐班列’,今天才知道一個環節的局部優化,竟然意味著3萬元的成本挽回。”團隊成員賴璽睿在貨場記錄本上寫下感觸。在集團調度中心,屏幕上閃爍的跨國貨運路線讓隊員們大開眼界——從南京到漢堡,列車要穿越6個國家,而每一趟滿載而歸背后都是精密的數據算法支撐。

圖為江蘇海外集團董事長與團隊項目成員合影 黃圣娟供圖
江蘇海外集團國際技術工程公司董事長林敏向學生團隊展示了一組對比數據:全國范圍來看,江蘇制造業企業效率下滑、貨運成本攀升,在全國競爭中優勢缺失。“就像出租車送客到郊區‘搶客’,江蘇競爭線路布局、貨源結構同質化問題突出。”生動的比喻讓隊員們瞬間理解同質化競爭的經濟痛點。隊員張天昊追問:中歐班列為什么不能像快遞車一樣往返帶貨?這一追問,恰好引出了本次調研的核心問題。
“絲路箱伴”團隊不斷深入國際貿易一線,將課堂知識轉化為破解國家戰略難題的行動,從鋼鐵絲路的困境中讀懂中國制造全球化的真實挑戰。
青年方案:在貿易困局中尋找微光 7月11日,團隊前往海外集團徐州調度中心,持續深入了解江蘇中歐班列目前服務的痛點與問題,并幫助江蘇海外集團搭建企業差異化服務路徑。
針對江蘇海外集團面臨的精密材料運輸流程效率與風險管理短板問題,團隊搭建CCA一單一箱制及雙向過境定向線路為總思路,設計調度集散體系、物流核算中樞等多個環節幫助企業解決具體問題。

圖為團隊成員積極為企業搭建措施 黃圣娟供圖
“國際貿易不是簡單的買賣,需要全球產業鏈的協同配合。”團隊成員陳杭在小組討論中感慨。更令他們觸動的是江蘇的差異化策略——當內地城市通過降價爭奪貨源時,江蘇海外集團選擇深耕本土新能源產業鏈,用江蘇智造的不可替代性贏得話語權。

圖為海上運輸場景 賴璽睿供圖
這次富有深度的實踐活動中,青年學子親身體驗了國際貿易的考題,它沒有固定不變的標準答案,卻考驗著智慧與應變力。江蘇企業憑借其破局智慧,通過創新的市場策略和靈活的商業模式,成功化解了貿易壁壘;與此同時,青年一代的創新勇氣,如勇于探索新技術、敢于突破傳統的膽識,正在為古老的絲綢之路注入勃勃生機與現代活力。如今,這條歷史悠久的商道煥發新生,古老絲綢之路的新故事,正由這些年輕的手掌精心書寫初章,每一步都凝聚著青春的力量與未來的無限可能。
南京財經大學“絲路箱伴”團隊表示,他們將繼續進行一系列調研,希望通過這些調研,讓更多的大學生親身感受中歐班列的發展和變化,在中歐班列的鋼鐵洪流中,找到個人成長與國家戰略的交匯點。
(通訊員:賴璽睿 張天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