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黨史、傳承紅色基因,響應國家“三下鄉”社會實踐號召,7月20日至7月28日,遼寧工業大學“探尋紅色印記,傳承戰斗精神”社會實踐團隊一行9人,前往遼寧省錦州市配水池戰斗遺址,開展為期8天的實地調研與學習活動。通過參觀紀念館、走訪遺址、訪談群眾與專家、開展問卷調查等方式,團隊成員深刻感悟遼沈戰役中的英雄事跡與革命精神,旨在將紅色記憶轉化為激勵青年奮進的力量。
圖為隊員參觀配水池戰斗遺址的圖。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鐘一鳴 供圖
實踐前期,團隊通過系統查閱《遼沈戰役史》《錦州戰役紀實》等權威史料,以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遼寧省檔案館等平臺發布的文獻,深入了解了配水池戰斗的歷史背景、戰略意義與英雄事跡。在此基礎上,團隊制定了詳實的實踐方案,明確任務分工,設計訪談提綱和調查問卷,并提前與配水池戰斗遺址紀念館取得聯系,獲得了館方的大力支持。同時,通過當地社區的協助,團隊聯系到了幾位曾親歷或熟知配水池戰斗歷史的老人和烈士后代,為后續的深度訪談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配水池戰斗遺址紀念館,團隊成員在講解員的專業引導下,依次參觀了各個主題展廳。館內陳列的大量歷史照片、戰士遺物(如步槍、手榴彈、水壺)、敵軍工事殘骸以及逼真的場景復原,生動再現了1948年10月那場關鍵戰斗的慘烈與英勇。尤其令人動容的是“戰士們彈盡糧絕時以石頭、刺刀繼續搏斗”的場景,以及“攻堅老虎團”團長翟文清寫下“攻不下配水池,就不回師”的錚錚誓言。隊員們認真記錄、積極提問,進一步厘清了戰斗細節,如防御工事特點、部隊傷亡情況等,對這段歷史有了更加立體和深刻的認識。
隨后,團隊實地走訪了配水池戰斗原址。站在地勢較高的遺址上,錦州城區全景盡收眼底,隊員們深刻理解了這里為何被稱為“咽喉要塞”。戰壕、碉堡殘基、彈坑等戰爭痕跡至今仍清晰可見,部分區域矗立著英雄烈士紀念碑。隊員們沿當年沖鋒路線行走,觸摸碉堡上的彈痕,感受歷史的震撼與沉重。同時,團隊還對遺址的保護現狀進行了調研,記錄維護情況、標識設置現狀等,為后續撰寫保護建議收集了一手資料。
圖為活動結束隊員合影留念。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鐘一鳴 供圖
為深入了解紅色文化在當地的認知與傳播情況,團隊在紀念館周邊及錦州市區多個公共場所開展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中年和老年受訪者對配水池戰斗有一定了解,但青少年群體多表示“聽說過但不熟悉”。絕大多數人認同紅色精神對當代社會的重要意義,并愿意通過更多渠道學習紅色歷史。團隊在調研過程中耐心與受訪者溝通,尤其為年長者朗讀和解釋問卷內容,獲得了群眾的廣泛好評。
此外,團隊還專程走訪了當地老人和黨史專家,記錄珍貴口述歷史。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回憶道:“那場戰斗打得非常慘烈,槍炮聲幾天幾夜沒停過。解放軍戰士不怕死,真是英雄!”烈士后代王女士含淚分享了祖父的戰友回憶錄,讓隊員們深受感動。這些口述歷史不僅豐富了團隊的研究素材,更讓紅色記憶變得有溫度、可感知。
實踐結束后,團隊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推廣,在抖音、微信視頻號等平臺發布了參觀紀實、訪談片段和調研成果視頻,引發網友廣泛關注和積極互動。許多網友留言表示:“歷史不能忘,英雄永在心!”“希望多組織這樣的活動,讓年輕人多受教育。”團隊成員還將整理一份詳細的實踐報告,提交給學校和紀念館,為紅色教育的深入開展提供參考。
通過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隊員們不僅系統梳理了配水池戰斗的歷史脈絡,挖掘了鮮活的英雄事跡,更在實地感悟中增強了歷史認同感、社會責任感和思想政治素養。大家一致表示,將把此次實踐的收獲轉化為學習與生活的動力,以實際行動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戰斗精神,在新時代征程中貢獻青春力量。
一審編輯:陳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