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暑意正濃。陜西服裝工程學院小學教育專業“鄉音非遺傳承隊”6名師生,在陳展昭、鄭撼兩位老師的帶領下,遠赴陜西省榆林市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此次活動以“傳承榆林非遺文化,助力鄉村教育發展”為主題,通過非遺調研、課堂教學、文化展演等多種形式,讓大學生在實踐中感受非遺魅力,為小學教育課程注入文化活力。
抵達榆林后,實踐隊分別前往榆林古城、榆陽區陜北民歌博物館、陜北民俗博物館等地開展調研。在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隊員們系統了解了榆林剪紙、陜北民歌、榆林小曲、橫山老腰鼓等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淵源與傳承現狀。“榆林剪紙以其粗獷豪放的風格,生動展現了陜北人民的生活場景,每一幅作品都是活態的文化記憶。”陳展昭老師在調研過程中向隊員們講解道:“作為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你們要學會將這些非遺元素轉化為適合兒童的教學內容,讓傳統文化在課堂上‘活’起來。”
調研期間,實踐隊還走訪了陜北剪紙老藝人王阿姨和陜北民歌民間老藝人鄭先生。在王阿姨家中,隊員們不僅近距離觀看了剪紙創作的全過程,還親手學習了基礎剪紙技巧;在與鄭先生的交流中,隊員們聆聽了原汁原味的陜北民歌《東方紅》《走西口》,并了解到民歌中蘊含的陜北人民的奮斗精神與情感寄托。隊員李同學表示:“這次調研讓我深刻感受到陜北非遺文化的厚重與精彩,也為后續的課堂教學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活動結束后,實踐隊召開總結座談會,回顧此次三下鄉活動的點點滴滴。陳展昭老師在總結中指出:“此次活動不僅是一次非遺傳承實踐,更是一次生動的‘行走的思政課’。隊員們在調研中了解國情,在教學中服務鄉村,既提升了專業能力,也增強了社會責任感。”鄭撼老師則鼓勵隊員們:“希望大家將此次實踐的收獲運用到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未來成為既能傳授知識,又能傳承文化的優秀小學教師。”
隊員們也紛紛分享自己的感悟。隊員吳媛媛同學說:“在教孩子們剪紙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的意義,也更加堅定了自己成為一名小學教師的理想。”隊員雷婷婷表示:“陜北非遺文化的魅力讓我震撼,未來我會繼續關注非遺傳承,用自己的專業能力為非遺文化的傳播貢獻力量。”
此次陜西服裝工程學院“鄉音非遺傳承隊”赴榆林三下鄉活動,為大學生搭建了實踐育人的平臺。通過此次活動,實踐隊實現了“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的目標,也為推動陜北非遺文化的傳承與鄉村教育的發展注入了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