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會實踐的大幕拉開,蘇州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菌臨添蝦”鄉村振興隊踏上征程,奔赴江蘇南通如東縣,開展為期一周的實踐活動。這支平均年齡二十歲的青年團隊,深入養蝦場實地調研,學習傳統養殖技術,同時將實驗室研發的部分亞硝化-厭氧氨氧化復合菌劑技術,應用于南美白對蝦養殖場景,積極探索水產養殖污染治理的新路徑,用實際行動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
圖1 隊伍風采
實踐調研發現,南通作為全國重要的南美白對蝦產區,受市場需求增長影響,部分養殖戶盲目擴大養殖規模,致使水體中大量營養物質被分解,產生了大量有機污染物和有害氣體,嚴重威脅著水產蝦類的健康生長。因此,解決水產養殖高密度化進程中的水質污染問題,成為當前的首要任務。
部分亞硝化-厭氧氨氧化(partial nitrification and anammox, PNA)是一種新型生物脫氮工藝,其核心機制包含兩個連續階段:第一階段由氨氧化菌(AOB)介導,將進水氨氮(NH4+-N)中約54%的比例氧化為亞硝酸鹽氮(NO2--N);第二階段則由厭氧氨氧化菌(AnAOB)主導,在厭氧條件下同步消耗殘留的NH4+-N與第一階段生成的NO2--N,最終實現高效脫氮。
指導老師團隊創新性地提出利用該技術實現“原位凈化”的方案:通過向養殖塘投加復合菌劑,直接降解水體中的含氮污染物。相較于傳統處理方式,該技術能夠實現降本增效,且無需額外設備,尤其適合中小型養殖戶推廣使用。
圖2 技術應用原理
早在2025年3月,團隊便在學校實驗室搭建起微型養殖系統:用水箱模擬蝦塘生態,讓300尾南美白對蝦苗在可控環境下生長。隊員們輪流監測記錄數據,發現投加復合菌劑后,水體氨氮和亞硝酸鹽濃度顯著降低,為田間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四個月間,團隊完成3組對照實驗、每日水質檢測及100組數據比對,充分驗證了菌劑應用的可行性。
圖3 模擬養殖過程
實踐中,隊員們穿著膠靴穿行于蝦塘間,細致調研養殖特點。走訪如東縣養殖場后,團隊梳理出三大痛點:30%的日換水率推高養殖成本、抗生素濫用導致存活率降低、氨氮污染威脅水域生態。“過去只會拼命換水、下猛藥,塘底泛著毒沫卻毫無辦法。”一位從業二十年的養殖戶道出了行業的普遍困境。
面對蝦農們對新技術應用效果的關切,隊員們不僅詳細講解復合菌群協同作用、分解有害污染物的科學機理,更現場展示了學校模擬養殖的實驗數據。清晰的圖表對比顯示,投加復合菌劑的水體關鍵污染指標顯著優于未處理組,效果直觀可見。其可行性與顯著的經濟、生態效益引發了在場養殖戶的熱烈討論和濃厚興趣,大家紛紛就具體操作細節咨詢并提出寶貴意見。
圖4 實踐調研記錄
蝦塘邊的驕陽在隊員們皮膚上烙下深色印記,更在心底刻下對“三農”的深刻認知。記錄下老漁民“清水養殼、渾水養肉”的投餌口訣后,這些鄉土智慧顛覆了課本里的理論框架。團隊未曾想到,僅僅0.1mg/L的亞硝酸鹽氮波動,竟關乎蝦農半年的收成,這更凸顯了精準調控的重要性。養殖戶凌晨巡塘的身影、暴雨中搶修增氧機磨破的掌心,讓冰冷的數據承載了溫度。這些收獲正悄然轉化為科研的新動能。
圖5 農戶現場檢查蝦健康狀況
返程的行囊中,團隊精心保存著污水樣本,相機里存滿了蝦塘的影像資料。指導教師強調:“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才是環境學科的價值所在。只有技術落地,才能實現生態與經濟的雙贏。”塘邊七月的驕陽,終將淬煉出更接地氣的解決方案。
這堂行走的思政課,正以科技創新之筆,描繪著鄉村振興的新圖景。
(圖/“菌臨添蝦”鄉村振興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