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中央"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的重要指示精神,四川民族學院美術學院"藝術回歸田園,美學助力振興"藝術實踐團于2025年8月24-26日赴雅安雨城區開展非遺傳承系列活動。24日率先為中小學生開設非遺實踐課,通過造紙、扎染、竹編等手工課程讓孩子們感受傳統技藝魅力;25日走進雅安藏茶廠,體驗茶葉制作工序,感悟茶馬古道上的民族交融史;26日參訪川劇博物館,通過臉譜繪制、戲服體驗領略巴蜀美學精髓。系列活動既讓大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深化文化認知,也為中小學生開啟傳統文化之窗,讓非遺技藝在親手實踐中煥發新生,為傳統文化傳承注入青春活力。
當天上午8點,實踐團隊滿懷熱忱地抵達禾木美術實踐基地,緊鑼密鼓地進行課前材料準備,力求為同學們呈現一場精彩絕倫的非遺文化盛宴。走進課堂,實踐隊員們化身為非遺文化的傳播使者,從夾江竹紙、扎染、竹編三個方面展開生動有趣的課程講解。

實踐團隊講授課程實拍 攝影 王青 彭燴
在夾江竹紙課程中,隊員們詳細介紹了夾江竹紙從選竹、制漿到抄紙、晾曬的復雜工序,讓同學們親眼目睹了一張紙背后蘊含的千年智慧與工匠心血。當同學們親手觸摸那薄如蟬翼卻堅韌耐用的竹紙時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代造紙匠人進行了一場心靈對話。

成果展示合照 攝影 宋遠露
扎染課堂上,色彩與創意相互碰撞。隊員們展示了形態各異的扎染作品,從藍白相間的經典紋樣到色彩斑斕的現代設計,每一件都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實踐操作環節,同學們充分發揮想象力,用橡皮筋、線繩將布料扎出各種奇妙的形狀,再浸入染料中,期待著解開瞬間的驚喜。當一幅幅獨一無二的扎染作品呈現在眼前時,教室里響起了陣陣歡呼,那是對傳統文化創造力的贊嘆。

學生竹編實踐操作實拍 攝影 宋遠露 王青 彭燴
竹編課程則讓同學們領略了竹的柔韌與多變。隊員們耐心地教導同學們如何將竹條變成精美的竹編工藝品,從簡單的竹籃底到復雜的竹編動物造型,每一步都充滿了挑戰與樂趣。同學們在實踐中體會到,竹編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與對自然的敬畏。

實踐團隊與學生課后合照 攝影 王青 宋遠露 彭燴
調研雅安藏茶廠讓團隊成員在實踐中共悟制茶真諦。同學們親手參與制茶全過程——指尖感受殺青的溫度變化,掌心體會揉捻的力道轉換,在渥堆工序中見證茶葉的神奇蛻變。當親手壓制的茶葉在杯中舒展,同學們深刻體會到:藏茶制作不僅是門技藝,更是人與自然對話的哲學實踐,是千年茶文化在掌心間的蘇醒。這片茶葉承載著漢藏文明交融的血脈,書寫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生命詩篇。

負責人講解藏茶文化中 攝影 尹浩

實踐隊員學習藏茶制作中 攝影 彭燴

實踐團隊合影 攝影 宋遠露
調研雅安川劇博物館則讓隊員們深刻領略了川劇藝術的百年傳承。從色彩斑斕的戲服到寓意豐富的臉譜,每一針一線、一筆一畫都凝聚著歷代藝人的匠心與智慧。隊員們駐足于古樸的百年戲臺前,聆聽講解員講述臉譜背后的角色故事,在沉浸式體驗中感悟到,川劇不僅是一種舞臺藝術,更是承載巴蜀人文精神的文化基因、連接古今情感共鳴的永恒紐帶。

川劇博物館實拍 攝影 尹浩

實踐團隊合影 攝影 宋遠露 彭燴
此次“非遺三下鄉”活動中,四川民族學院美術學院團隊既為中小學生開設了造紙、扎染、竹編非遺實踐課程,帶領孩子們在手工體驗中感悟傳統技藝的魅力;又組織學生深入雅安藏茶廠和川劇博物館,通過親手體驗茶葉制作、臉譜繪制等實踐活動,領略藏茶制作中人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智慧、川劇藝術"以形寫神"的美學追求。
這些沉浸式體驗不僅為當地中小學生打開了了解傳統文化的窗口,也讓大學生在教學相長中深化了文化認知——傳統技藝承載著文明傳承的使命,藏茶串聯起漢藏文化交融的紐帶,川劇凝聚著巴蜀文化的精髓。此次活動成功將非遺保護轉化為教育實踐,未來團隊將繼續深耕非遺傳承,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注入青春力量。(學校:四川民族學院 作者: 高宇宣 胡龍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