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八月,16、17、18日“陶韻新青”鄉村振興團社會實踐團隊深入安慶市宜秀區,在這片兼具文化底蘊與生態稟賦的土地上,探尋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在獅嶺村的龍窯煙火中,在樹蛙民宿的現代肌理里,在菜子湖濕地的鷺鳥翩躚間,一個個鮮活的鄉村振興故事正在書寫。

從安慶市區驅車向北,不久便抵達宜秀區獅嶺村。尚未進村,遠處山坡上一排形似臥龍的磚窯建筑便闖入視野,窯頂青煙裊裊,與皖南的青山秀水相映成趣。這座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的獅嶺龍窯,是長江中下游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傳統柴燒龍窯,其已通過區級非遺申報,并于2024年1月被列為安慶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我們村制陶有五百多年歷史了,最興旺時家家戶戶都建窯燒陶。”68歲的非遺傳承人撫摸著窯壁上沉淀的窯汗說道。他身后的工坊里,幾位老匠人正在用傳統手法制作缸、甕等日用陶器,手指翻飛間,泥坯漸漸成型。令人遺憾的是,這項傳承五個多世紀的手藝正面臨著斷代危機。村里現存的龍窯中,僅一兩家窯維持著每月一次的燒制頻率,且以生產陶罐等低附加值產品為主。在宜秀區文旅局的檔案室里,我們看到了一些老照片,可以想像當時的獅嶺村沿路堆滿陶器,前來采購的商販絡繹不絕。對比今日略顯冷清的場景,不禁讓人思考:如何讓古老的龍窯重煥生機?

結合去年對潛山痘姆古陶調研的經驗,我們認為創辦“陶禮”工作室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但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基礎設施不足成為最大掣肘。如何突破土地、資金等瓶頸,讓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成為獅嶺村振興路上亟待破解的課題。后續小龍山社區計劃建設體驗館和展覽館,希望能讓這些傳統技藝煥發出新的生機。

與獅嶺村的古樸厚重不同,“樹蛙部落”度假區呈現出現代設計與傳統村落的奇妙融合。三棟形似樹蛙的三角木屋懸挑在松林間,全玻璃幕墻將山色湖光引入室內,網紅打卡點的元素一應俱全。店長的統計數據印證了高品質民宿的市場潛力。

如果說龍窯與度假區展現的是人文賦能,那么菜子湖濕地則演繹著生態價值的轉化之道。這個總面積達2358公頃的省級濕地公園,每年吸引百余種候鳥棲息。這片生態天堂的發展卻走過彎路。之前的歲月周邊村民圍網養殖曾導致水質惡化,后來通過退漁還濕、生態補償等措施才逐步恢復。現在濕地周邊村民端上了“生態飯碗”。

從小龍山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二樓窗口望去,整齊的徽派民居與蔥郁的經果林構成一幅和諧畫卷。統籌規劃辣椒、油菜、小紅稻等種植基地2250畝,其中辣椒基地380畝,與“中華老字號”胡玉美達成辣椒深加工一體化合作項目。同時,建有350畝茶葉基地,打造了“龍山云霧”“獅嶺毛尖”特色品牌,還投資建設了茶旅文化中心及游客制茶體驗車間,推動茶旅一體化發展。
依托當地的自然風光和人文資源,引進上海鄉伴文旅集團,打造“樹蛙部落”高端民宿,還建成見山、竹戀等多處主題民宿,形成民宿產業集群。保護性修復獅嶺龍窯,規劃建設手工泥窯體驗館和展覽館。此外,社區素有“五里三進士、隔河兩狀元”的美譽,正積極推進狀元文化研學基地建設,進一步豐富文化旅游內涵。這種多點開花的嘗試,或許正是鄉村振興應有的模樣。

三天的走訪調研,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斑斕的鄉村振興畫卷。獅嶺村的陶土里沉淀著文化復興的密碼,樹蛙部落的木屋架起了城鄉融合的橋梁,菜子湖的濕地詮釋著“兩山”理論的深刻內涵,小龍山的果園奏響產業融合的交響曲。這些實踐各有特色,又共同指向鄉村振興的關鍵命題:如何讓傳統與現代對話,讓保護與發展共舞,讓外來動力與內生力量共振?在宜秀區,我們看到答案正在生成——依托文化根基,放大生態優勢,延伸產業鏈條,強化科技賦能。那些尚未充分釋放的文旅潛能,那些等待破解的發展瓶頸,都將在實踐中找到解鎖的鑰匙。就像程家龍窯里不熄的爐火,鄉村振興的探索永遠處在“燒制”的過程中,既要掌握傳統的“火候”,也要熔鑄現代的“釉彩”。當我們離開時,菜子湖上正掠過今夏最后一批夏候鳥,它們年復一年的遷徙,仿佛在訴說著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奧秘。而鄉村振興的故事,也將在這樣的周而復始中,書寫出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