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西南部的群山褶皺里,水尾村如一顆被青山綠水包裹的明珠。亞熱帶季風拂過百年古梔子樹的枝葉,也吹來了鄉村振興的新機遇。在這里,浙江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學院“梔開水尾,香溢新程”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懷揣著對鄉土的熱忱,攜“水尾梔子花”產業項目,以腳步丈量田野,用創意激活資源,在三產融合的實踐中,讓一朵小小的梔子花,綻放出帶動鄉村蝶變的大能量。
一、踏遍溪山:一場與土地深度對話的調研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項目的起點,是團隊三個月扎根鄉村的沉浸式調研。初到水尾村,隊員們便頂著驕陽,爬上土坡,走遍梔山。在百年古梔子樹下記錄花開的時序,也在與村民的長談中,摸清了產業發展的“痛點”——青壯年外流導致的勞動力短缺、散養式種植帶來的品質參差、鮮品銷售依賴市場的被動、文旅資源待開發的潛力……
為了讓數據更精準,團隊白天穿梭在山林間,測量土壤酸堿度、記錄光照時長,繪制出適宜梔子花種植的“土地圖譜”;夜晚則在村委會的燈光下,整理訪談筆記、分析市場數據,對比全國梔子花產業案例,尋找水尾村的差異化優勢。當發現村內300余株百年古梔子樹不僅是生態財富,更是文化符號時,團隊萌生了“以花為媒,串聯三產”的想法;當了解到村民因缺乏技術不敢擴大種植規模時,一套可視化的種植指南開始在隊員們的筆下成形。
二、IP賦能:讓一朵梔子花綻放多元價值
在水尾村,梔子花不僅僅生長在山坡上,更植根在每一位村民心中,是千百年來文化傳承的一種載體,一個文化符號。因之,我們團隊在深入了解當地梔子花習性與特色后,對其進行了一系列的衍生IP創作。
IP形象“小梔”——身著繡有梔子花紋的中式衣裙,發間點綴花瓣,成為水尾村的“形象代言人”。
除此之外,我們還圍繞“小梔”,開發“花之流”系列周邊產品、運營抖音與小紅書賬號,用“小梔逛花田”“小梔學做梔子花宴”等內容,讓水尾村的山水與文化走進都市人的視野。每年六月,梔子花文化節如約而至,游客在萬畝花海中賞花、體驗DIY香皂制作、入住梔子主題民宿,帶動民宿、餐飲收入增長。團隊還搭建電商直播基地,培育村民成為“直播達人”,讓梔子花產品通過云端走向全國。
三、香溢新程:從水尾村到鄉村振興的“可復制樣本”
如今的水尾村,春有新葉初綻,夏有花海飄香,秋有梔子掛果,冬有茶香氤氳。“水尾梔子花”不僅成為區域知名品牌,更形成了可復制的“小作物產業標準化”模式——從種植端的標準化管理,到加工端的技術賦能,再到文旅端的文化融合,每一步都緊扣鄉村實際需求。
“我們想做的,不僅是幫水尾村種好梔子花,更是為更多鄉村提供一種思路——立足本土資源,用創新激活‘土特產’,就能走出一條可持續的振興路。”一位項目成員這樣說道。未來,我們還將深入探索梔子花藥用價值開發、碳匯交易等新方向,讓“水尾模式”輻射更多山區鄉村。
在這條路上,每一步都扎根現實,每一份努力都飽含溫度——這便是“水尾梔子花”項目最動人的底色,也是鄉村振興最堅實的力量。
來源:浙江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學院 “梔開水尾,香溢新程”團隊
作者:謝笑萱、周陳潔、姚小宇、朱敏彥、林晉、卓晉香、謝承曄 指導老師:邵利炳、朱敬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