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在邊疆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近日,昆明醫科大學“極邊筑夢”宣講團走進騰沖市猴橋鎮國門新村,以“非遺傳承+手工實踐”為載體,面向當地傈僳族等少數民族小學生開展主題思政活動,讓愛國情、民族情在互動體驗中深度交融。
緣起:跨越山海的相約
8月1日,活動在國門新村正式啟動。在傈僳族民俗文化展館內,猴橋社區黨總支委員余文輝的詳細講解,為大學生們和孩子們開啟了解傈僳族文化的第一課,奠定了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鑒的基調。隨后,宣講團圍繞“五個認同”精心設計課程體系,通過互動教學、情景體驗、手工實踐等多種形式,引導小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
圖為團隊成員與余文輝老師共同感受傈僳族火塘文化。 劉楊 供圖
話非遺、賞皮影,感受中華文化魅力
在“我來說非遺”互動環節,宣講團志愿者化身“非遺講解員”,通過圖文展示、趣味問答,向孩子們介紹春節、中國結等中華傳統民俗,重點講解騰沖皮影戲的起源與傳承故事。隨后,志愿者現場展演經典皮影戲片段《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靈動的皮影造型、精彩的劇情演繹,讓孩子們看得目不轉睛,不時發出陣陣贊嘆,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圖為團隊成員正在講解非遺文化。 段晨希 供圖
做皮影、繪國旗,描地圖,厚植愛國團結情懷
手工實踐環節成為活動的“熱血亮點”。在皮影制作區,志愿者耐心指導孩子們從臨摹圖案、細致涂色到拼接固定,一步步完成專屬皮影作品。孩子們充分發揮想象力,有的在皮影上繪制民族特色紋樣,有的融入國旗元素,用稚嫩的雙手將對民族文化的熱愛與對祖國的祝福“刻”進皮影里。活動中還引導學生們拼裝國家地圖,以此來增加學生們對國家組成省份的了解。
圖為學生在進行地圖的拼裝 李德鋆 供圖
另一邊的“繪國旗·寄深情”活動同樣熱鬧。志愿者與孩子們共同拿起畫筆,一筆一劃勾勒五星紅旗的輪廓,用鮮艷的紅色填充旗面。完成國旗繪制后,孩子們還主動用彩筆描繪心中的民族服飾——傈僳族的繡花圍裙、傣族的孔雀紋裙擺躍然紙上,鮮艷的國旗與多彩的民族服飾相映成趣,每一幅作品都成為“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生動注腳,讓“五個認同”的種子在實踐中悄然扎根。
繪畫期間對學生的拍攝 劉楊 供圖
此次“極邊筑夢”宣講活動,以思政宣講為抓手,以邊疆民族小學生為對象,以“五個認同”為主線,將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邊疆實際緊密結合,不僅為當地青少年帶來了一堂堂生動的“思政課”,也在青年學子心中根植了服務邊疆、奉獻國家的責任與擔當。未來,宣講團將繼續發揮青年力量,以實際行動助力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邊疆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圖為團隊成員與當地傈僳族小學生的合照。劉楊 供圖
(作者:李德鋆、劉楊、張艷、段晨希、王婧、趙興陽、劉禮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