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師范大學言途實踐團以吟誦課為媒彰顯詩詞文化魅力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清脆的吟誦聲中,同學們隨著節奏輕輕晃動著手臂,感受詩中的韻律之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要讓傳統文化薪火相傳。”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傳統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將其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從青少年抓起,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7月14日,華南師范大學言途實踐團為廣東省惠州市柏塘中心小學的同學們帶來《漁歌子》吟誦課,讓同學們細細體會詩中的真情與意境。這場詩詞之旅,正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實踐,對傳承中華文化的呼吁的回應。
課堂伊始,流水鳥鳴與嶺南水鄉景色交織,老師以一段視頻將同學們帶入嶺南水鄉的詩意意境之中。“同學們,在正式學習吟誦之前,最重要的是先要會讀。”從每個字的發音開始,到學習字形結構,再到能夠流利地讀出完整的詩句,同學們跟隨老師的步伐,以趣味的方式學習了生疏的文字:既有拆解記字法,就像“鷺”是“路”+“鳥”,名字里帶路的鳥兒;又有形象記字法,比如“蓑衣”草字頭,遮風擋雨穿身上,記住草字頭的特點;還有諧音記字法,例如有一種魚(鱖),名字里藏著‘厥’,味道鮮得絕(和‘厥’諧音)”。有趣的方法將“蓑”“鷺”“鱖”等生字變成了可感知的意象,讓同學們在學習生疏字詞的同時,加深了對文字的印象。
圖為老師正在為同學們播放嶺南水鄉的視頻。曾子倩供圖
“西塞-山前-白△鷺-飛-”教室里的節拍聲此起彼伏。老師用“△”標記短音,用橫線標注長音,同學們在聆聽之中體會長音與短音的不同與妙處。老師在示范過后,為同學們提供時間,分小組進行模仿吟誦《漁歌子》。輕拍桌面的節奏與同學們的吟誦聲相互交織,同學們在吟誦的過程中,體悟著詩詞中的意境之美。
圖為同學們正在分小組模仿吟誦《漁歌子》。曾子倩供圖
“大家看,咱們讀著讀著,就可以從‘飛’里讀出自由,從‘肥’里讀出歡喜,從‘青’‘綠’里讀出安靜,從‘不須歸’里讀出不舍。咱們一邊吟誦,一邊找到這些小線索,就像聽懂了詩人的心里話。”在反復吟誦中,同學們細細體悟:原來,詩人就是把自己心里的喜歡、向往,都藏在了這些字和畫面里,跟著節奏吟誦,好像就能聽懂詩人在說什么!
圖為同學們正在跟隨老師認真學習。曾子倩供圖
在韻律中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在互動中建立文化自信,這節吟誦課以趣味為橋,讓同學們感受到詩詞的韻律美,激發了對傳統吟誦和本土文化的興趣。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