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下午,來自北京師范大學“長白育輝”支教隊的大學生們帶著對家鄉文化的好奇與熱忱,在這里開啟了一場與輝發滿族剪紙的深度對話。活動中,同學們參觀非遺作品展、專訪省級非遺傳承人徐貴庫,更在親手實踐中學習剪紙技法,讓青春視角與傳統技藝碰撞出傳承的火花。
展廳觀展:一剪一紙藏滿鄉故事
走進剪紙展廳,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即刻吸引了同學們的目光:長白山林海間的“人參娃娃”眼神靈動,薩滿儀式中的圖騰紋樣神秘莊重,狩獵場景里的駿馬線條剛勁有力……這些作品均出自徐貴庫之手,每一幅都承載著輝發滿族的歷史記憶與生活智慧。
“這張《輝發河牧歌》里,河流的曲線用了‘游絲剪’技法,既像水波流動,又藏著輝發部遷徙的軌跡。”徐貴庫向同學們細致講解作品中的文化密碼,從題材寓意到刀法技巧,讓大家在觀賞中讀懂剪紙背后的民族文化內涵。
面對面專訪:傳承人眼中的堅守與創新
參觀結束后,同學們圍坐在一起,與徐貴庫展開了一場關于非遺傳承的深度交流。通過訪談交流,徐老師細致分享了輝發滿族剪紙的歷史以及在新時代輝發滿族剪紙傳承創新之道。他談到,非遺傳承不僅要保留精華特色,還需精準對接市場需求,同時融合長白山地域特色,又通過彩繪、多層疊剪等創新形式賦予作品觀賞價值與經濟價值,讓剪紙藝術成為助力家鄉創收的文化載體。
在技藝傳授上,他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原汁原味傳承滿族剪紙的核心技法,另一方面結合市場需求采用“剪刻并用”模式,既保證藝術本真,又提升創作效率。他強調,學好剪紙的關鍵在于熱愛與悟性,掌握基本“剪紙語言”和物體形態后便能快速上手。而創作靈感則源于童年母親講述的滿族傳說,以及對史料的深入挖掘,讓作品承載著民族記憶與文化根脈。這種兼顧傳統與創新、藝術與實用的傳承智慧,為支教隊將剪紙文化融入課堂提供了生動范本
指尖實踐:體驗剪紙里的“穩準巧”
最令人期待的環節當屬剪紙教學。徐貴庫從基礎的“鋸齒紋”“月牙紋”教起,示范如何用剪刀的開合控制線條粗細。他一邊指導,一邊手把手糾正同學們的握剪姿勢。
同學們拿起紅紙,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嘗試剪制簡單“蝴蝶”。跟隨著老師的動作,雖然起初手指有些僵硬,但隨著剪刀起落,紅紙漸漸呈現出對稱的花紋。這不僅是剪紙,更是與家鄉文化的一次親密對話。
此次活動讓支教隊的同學們在參觀、交流、實踐中深入了解了輝發滿族剪紙的魅力。正如徐貴庫所說:“年輕人是傳承的希望,讓他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溫度,才能讓剪紙藝術代代相傳。” 北京師范大學的學子更愿以青春之力踐行使命,將此次調研所得轉化為生動的特色課程,讓剪紙藝術的火種在支教課堂中點亮,讓更多孩子觸摸到家鄉文化的脈搏。相信在各方努力下,輝南縣將繼續搭建更廣闊的非遺體驗平臺,北京師范大學“長白育輝”實踐隊隊員也會以實踐為筆,助力輝南文化在傳承中煥發新彩,讓這份指尖的技藝與文化的厚重,在代代相傳中綻放更持久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