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天津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化學院“烽火新聲 手‘譯’山河”實踐路隊于7月先后赴保定、赤峰、沈陽、淄博、天津五地,開展了意義深遠的紅色革命文化傳承活動。路隊依托學院多語種教學特色,同時創新性地將手語融入實踐活動中,為紅色文化的傳承開辟了新路徑。
保定:沉浸地道體驗,追尋抗戰足跡
在河北省保定市,實踐路隊參觀了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同時還參與了沉浸式地道體驗。在那里,隊員們沿著蜿蜒曲折的地道前行,體驗了當年軍民在地道中穿梭作戰的艱辛。這種親身體驗加深了他們對抗戰歷史的理解,也激發了他們對先輩們的敬仰之情。
在冉莊的實踐接近尾聲時,兩位隊員對前來參觀的青少年進行了采訪,為紀錄片注入了鮮活的青年視角,展現了紅色革命文化在當代青少年心中產生的影響。通過他們分享的的親身體驗和感受,不僅記錄了歷史的傳承,也生動展示了紅色精神如何在當代青年中得到新的詮釋和傳播。
赤峰:漢蒙雙語朗誦,奏響紅色旋律
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的錦山革命烈士陵園,實踐路隊特別邀請蒙古族同學共同完成了漢蒙雙語朗誦。當蒙古語與漢語在同一片天空下回響,共同抒發著對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這不僅是對革命先烈的深切緬懷,也是對紅色革命文化傳承的一次創新嘗試。
沈陽:探尋抗戰足跡,銘記歷史
在沈陽,實踐路隊深入北大營營房舊址、沈陽審判日本戰犯特別軍事法庭舊址和沈陽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通過調研、訪談、手語互動等多元形式,隊員們進一步了解了抗日戰爭歷史,為當代人特別是青年群體搭建起與歷史對話的橋梁
在北大營營房舊址,隊員們探尋了九一八事變的歷史痕跡,并通過實地調研,直觀地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他們邀請了小朋友們共同完成抗日主題拼圖,傳遞和平理念,讓愛國主義精神在互動中傳承。
沈陽審判日本戰犯特別軍事法庭舊址見證了新中國在二戰后首次獨立對日本戰犯進行的公開審判。實踐隊在講解員的帶領下,依次參觀了法庭審判大廳、被告羈押室、證人室等重要場所,詳細了解了審判的過程和歷史背景。
在沈陽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隊員們懷著沉重的心情參觀了戰俘營內的生活場景還原、歷史照片展示和實物陳列,深刻體會到和平的來之不易。
在兩地參觀結束后,隊員們還采訪了青少年游客,聆聽他們分享對這段歷史的感悟,并邀請他們在千紙鶴上寫下了寄語,表達了對和平的向往。
淄博:回想歷史,致敬先烈
在淄博黑鐵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館,隊員們進行了參觀活動,館內的歷史照片、文物和故事讓成員們仿佛穿越回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隊員陳佳怡有幸采訪了黑鐵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館原館長,通過深入訪談,成員們進一步了解了起義的細節和紀念館的發展歷程,這些活動不僅加深了成員們對歷史的了解,也堅定了他們傳承紅色文化的決心。
天津:繪聲繪影,津城回聲
在天津的實踐活動中,隊員們走進了開封道社區,與社區居民和青少年們共同回顧了前幾站的實踐成果。他們通過精心準備的視頻和圖片展示,生動地再現了赤峰、保定、淄博等地的紅色之旅。
隊員們還邀請社區居民學習了十個手語熱詞,如“我愛和平”、“奮勇前進”等,這些手語不僅豐富了大家的交流方式,也讓紅色文化的傳承更加多元化。此外,隊員們組織了紅色主題集體涂鴉活動,邀請居民和志愿者們一起用畫筆在長卷上描繪出他們心中的紅色記憶。最后,實踐隊還進行了紅色劇本殺活動,通過角色扮演和情景再現,讓參與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歷史事件和人物,以互動式學習的方式讓紅色教育更加生動。
與此同時,在本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烽火新聲 手‘譯’山河”實踐路隊精心制作的紀錄片成為了傳播紅色文化的重要媒介。紀錄片采用中法雙語字幕并結合手語窗口,生動介紹了各個地點所承載的革命歷史。這種創新的多語種融合手語的呈現形式,不僅為聽障人士提供了了解紅色歷史的新途徑,更推動了紅色文化在多元語境中的廣泛傳播。
與此同時,實踐隊全體成員線上錄制了十個抗戰主題熱詞的手語翻譯,將紅色文化通過手語的方式傳遞給更多人,進一步拓寬了紅色文化的傳承渠道。
在這個假期里,實踐隊通過實地參觀、深入訪談、社區互動以及線上傳播等多樣化的活動形式,加深了青年一代對抗日戰爭歷史的理解和認識,同時進一步推動了紅色精神的廣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