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我借助“家鄉代言”社會實踐活動,對家鄉贛州的標志性歷史地標——標準鐘、東河浮橋和建春門,展開系統性的實地調研、文獻梳理與市民訪談,深入探尋它們從歷史根脈到當代發展的演變路徑,試圖觸摸這座千年宋城在時代變遷中不斷跳動的幸福脈搏。
八百年的貢水依舊奔流,東河浮橋在江面上輕聲吟唱歲月的歌謠;走過六十余載的標準鐘,依然以沉穩的節奏度量著城市的時光。我穿行于贛州的老街巷弄,試圖以腳步丈量歷史,以傾聽貼近鄉土。標準鐘、東河浮橋與建春門,不僅是地理的座標,更是時間的見證者,它們以一種靜默而堅韌的方式,參與并記錄著這座城市的變與不變。
一、標準鐘——刻錄光陰的城市心跳
通過對贛州市民和文史工作者的訪談,我重新認識了一座鐘樓背后的城市記憶。1953年5月1日,一座高20米的西式鐘樓落成于陽明路與解放路交匯處。在調研中我了解到,這座由潘金武先生設計的建筑,借鑒了香港尖沙咀鐘樓的風格,六層樓體在當年堪稱“贛州之巔”。機械鐘齒輪每一次的咬合轉動,被老居民形容為“城市的心跳”。我翻閱地方史料并走訪附近長者,得知在此后二十多年,它始終是贛州最高建筑,鐘聲澈響全城,成為市民作息的共同節拍。一位在騎樓下經營數十年的老店主告訴我:“那時候,半個城的人聽著它炒菜、下班、接孩子。”即便在手機尚未普及的年代,路過“對表”仍是一種充滿儀式感的行為。
通過實地考察和政策梳理,我發現政府近年來對其持續修繕,推動其從功能性地標蛻變為文化符號。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解放路片區依托標準鐘與百年騎樓建筑群,打造融合歷史與現代的夜市街區。我親眼見到夜幕之下,民國風情的舞蹈在騎樓上演,傳統與現代在此奇妙共生。智慧停車場、孝老食堂等民生設施的嵌入,讓我切實體會到歷史街區改造對提升社區品質的積極影響,一幅市容整潔、商業繁榮、民生和美的畫卷正于此緩緩鋪展。
二、東河浮橋——舟橋千載的詩意棲居
城門巍峨立建春,浮橋古韻映東津。涌金門外繁華地,千載風光韻獨存。
為深入理解這座全國唯一仍在使用的宋代浮橋,我多次赴建春門內外開展實地調研。登上浮橋,腳下木板微晃,耳畔江風輕響,我試圖以感官體驗捕捉其八百余年的生命律動。
通過地方志考證和專家訪談,我梳理出浮橋的歷史淵源:它始建于南宋乾道年間,相傳南宋著名文學家洪邁任職贛州期間,見城區三面環水,河寬浪急,為便利城鄉交通,力主在章、貢兩河上鋪設了東河、西河、南河三座浮橋。斗轉星移,西河、南河浮橋早已被現代公路橋梁取代,唯建春門浮橋,歷經八百余載風雨洗禮,至今仍在默默服務著贛州市民,成為全國唯一保存完好、仍在使用的宋代浮橋實物。我詳細記錄了其構造:以纜繩聯結百艘木舟,上鋪木板為橋面,總長約400米。更令我驚嘆的是它至今保留的“開合”機制——每日九時與十六時,浮橋準時斷開,放行船只。我曾在一次調研中目睹開橋瞬間,江水奔涌,水汽撲面,古人的工程智慧剎那變得真切可感。
在橋頭,我觀察并記錄了浮橋兩岸豐富的社會生活。橋頭魚市,彌漫著清晨捕撈的鮮腥氣息,鱖魚、草魚在竹筐里銀鱗閃爍。傍晚的城門內外人流如織,菜農挑擔過橋,吆喝聲此起彼伏;孩童追逐嬉戲,笑聲灑落江面;老者在門洞下搖扇閑話家常。垂釣者甩出優雅的弧線,浮橋上人流如織——推著自行車的、挑著擔子的、背著孩子的、下班歸家的、放學雀躍的……交織成一幅生動的市井長卷。更有自發組織的老人游泳隊,在橋邊熟練熱身,而后縱身躍入清澈的貢江,無論寒暑,盡享暢游之樂。夜幕低垂,忙碌了一天的市民攜老扶幼,信步浮橋,納涼觀景。漁民們在昏黃的燈火下圍坐小酌,談笑風生。靜謐的角落,青年男女依偎低語。古浮橋或許不再是唯一的交通命脈,但它一如既往地承載著贛州人的生活百態,續寫著屬于江河、屬于市井、屬于時光的無盡情致與詩篇。我通過攝影與筆記,捕捉下一幕幕生動場景,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幅流淌的《清明上河圖》,也使我深刻認識到:真正的遺產,正在于這種持續涌動的生活現場。
三、建春門——守望千年的東方晨曦
作為調研的重要一環,我重點考察了建春門的歷史文化內涵。通過文獻檢索與現場勘訪,我確認它作為贛州古城五大城門之一,始建于東晉永和五年(公元349年),自宋代沿用至今。其名“建春”源出漢魏洛陽城東門,寓意北斗東指、春回大地。我細致研讀了門側貢川樓柱聯“雨瀉琴川閩客棹,風馳海嶺粵人舟”,并結合方志記載,嘗試解讀樓名“貢川”與貢水之關聯,進而勾勒出宋明時期贛州作為南北要沖、商旅輻輳的繁盛圖景。
四、結語:在觸摸與思考之間
回顧整個暑期實踐,我撫過標準鐘的磚石、踏過浮橋的木船、穿過建春門的門洞,在觸摸中感知溫度,在走訪中傾聽故事。我對贛州這些標志性遺產的保存機制與當代轉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它們不是封存于歷史的標本,而是扎根傳統、面向未來的活態生命。它們承載的不僅是古老的技藝與記憶,更是一種持續演進的文化實踐,是這座城市一代代人的情感共同體與身份認同源。
這次調研,不僅讓我系統梳理了家鄉文化地標的時代脈絡,也更讓我堅信:真正的傳承,在于守護中創新,在創新中生長。我愿意繼續以行動深挖故鄉文脈,為這座千年宋城的光榮過往與幸福當下代言,讓更多的人聽見贛州的故事,看見它如何在歷史與現代的交響中,堅定而詩意地走向未來。
(作者:南昌大學煥奎書院 鐘雨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