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圖木舒克市,瓜果飄香,暖意融融。新疆政法學院人文藝術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樂潤童心社會服務踐行團”的十余名師生,帶著對邊疆兒童的關愛與藝術教育的熱忱,走進第三師圖木舒克市玫瑰苑社區,開展為期10天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以“美育浸潤童心,陪伴助力成長”為核心,通過鋼琴教學、奧爾夫音樂啟蒙、非遺手工創作等特色活動,為社區兒童打造了一場豐富的藝術盛宴,更用暖心陪伴書寫了新時代大學生服務邊疆的青春答卷。
校社聯動搭橋梁,精準對接暖基層
圖木舒克市玫瑰苑社區作為移民安置社區,現有3-12歲兒童100余名,多數家庭因家長忙于生計,難以滿足孩子的藝術教育需求。新疆政法學院人文藝術學院在前期調研中了解到這一情況后,迅速與校團委、玫瑰苑社區居委會建立聯動機制,組建由學前教育專業骨干教師帶隊、優秀學生為主體的實踐團隊,針對性制定“藝術教學+趣味活動+成果展示”活動方案。
“我們提前半個月就開始籌備,不僅攜帶了鋼琴,準備了非洲鼓、木琴等奧爾夫樂器,還準備了水彩顏料、粘土、非遺手工材料等物資,就是希望讓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接觸到專業的藝術教育。”團隊指導教師介紹,為確保活動精準落地,實踐團還通過社區微信群、入戶走訪等方式,提前掌握兒童年齡分布、興趣特長等信息,將課程分為幼兒組(3-6歲)和少兒組(7-12歲),實現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多元課堂啟智慧,藝術之光照童心
“小朋友們,跟著老師一起,把小手放在琴鍵上,我們先從‘do’開始認識音符。”在玫瑰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鋼琴教室里,志愿者正手把手指導8歲的孩子調整指法。針對少兒組兒童,實踐團開設鋼琴基礎課,從識譜、手型訓練到簡單曲目彈奏,循序漸進引導孩子們感受鍵盤樂器的魅力;而在幼兒組課堂,志愿者則通過“找音符”“節奏接龍”等小游戲,讓孩子們在互動中建立對音樂的初步認知。
奧爾夫音樂課堂上,非洲鼓成為孩子們最愛的“伙伴”。志愿者手持非洲鼓,示范著節奏型“咚—咚咚—噠”,孩子們跟著模仿,鼓點聲、歡笑聲交織在一起。“老師,我還想再打一遍!”6歲的祖麗皮亞·麥麥提舉著小手,臉上滿是興奮。實踐團還創新將新疆民族音樂元素融入教學,教孩子們用非洲鼓演繹《小寶貝》片段,讓傳統與現代音樂碰撞出奇妙火花。
暖心陪伴傳真情,點滴關懷潤心田
“來,小朋友們排好隊,老師給大家分西瓜啦!”午后的社區活動室里,帶隊老師將切好的冰鎮西瓜遞到孩子們手中,甜美的果肉驅散了夏日的炎熱。活動期間,實踐團不僅注重藝術教學,更時刻關注孩子們的生活與情緒。每天活動開始前,志愿者會提前到社區迎接孩子;午休時,陪年齡小的孩子讀繪本、做游戲;活動結束后,將孩子安全送回家中,用細致關懷讓孩子們感受到家的溫暖。
“以前孩子放學就躲在家里看電視,這幾天每天早上都催著我送他來上課,還學會了打非洲鼓,回來就給我們表演。”社區居民看著孩子的變化,向志愿者連連道謝。據統計,此次活動累計開展鋼琴教學32課時、奧爾夫音樂教學28課時、非遺手工創作24課時,覆蓋社區兒童130余人次,完成各類藝術作品180余件。
成果展演展風采,童心向黨共成長
7月15日,“樂潤童心”成果展演在玫瑰苑社區廣場熱鬧上演。孩子們身著與志愿者共同制作的“表演服”,自信地走上舞臺,彈奏起《小星星》,稚嫩的指尖在琴鍵上跳躍;又手持非洲鼓,演繹著充滿節奏感的《小寶貝》,臺下掌聲、歡呼聲此起彼伏。
“這是我第一次上臺表演,特別開心!謝謝哥哥姐姐教我打鼓。”剛表演完的5歲女孩抱著志愿者的脖子,不舍地說。展演結束后,實踐團還為孩子們頒發“小小藝術家”榮譽證書,并贈送包含畫筆、繪本、文具的“愛心禮包”。社區黨委書記表示,實踐團帶來的不僅是藝術知識,更用陪伴溫暖了孩子們的心靈,社區將與新疆政法學院建立長期合作,讓美育之花持續綻放在基層。
此次“三下鄉”活動,不僅是新疆政法學院學前教育專業“以實踐促教學”的生動體現,更是新時代大學生踐行社會責任、服務邊疆發展的具體行動。教育的意義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用愛點亮希望。新疆政法學院人文藝術學院將持續深化“美育潤疆”實踐品牌建設,充分發揮學前教育專業優勢,組織更多師生走進邊疆基層,用專業知識和青春力量助力基礎教育發展,讓美育之光照亮更多邊疆兒童的成長之路。夕陽下,志愿者與孩子們的笑臉定格成最美的畫面,這場跨越校園與社區的溫暖約定,正成為青春與童心共筑的美好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