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周恩來故居:傳承紅色基因,踐行青春使命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傳承和弘揚周恩來精神,引導青年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勇擔時代使命,南京工程學院的工業工程專業的旺仔小隊于2025年8月22日前往江蘇省淮安市周恩來故居開展“下三鄉”社會實踐活動。在為期7天的實踐中,隊員們通過參觀學習、志愿講解、訪談調研等形式,近距離感悟周總理的崇高風范,在紅色文化的浸潤中汲取奮進力量。
一、溯源:探訪偉人故居,感悟初心使命
周恩來故居坐落于淮安市淮安區駙馬巷7號,是一座典型的明清時期蘇北民居建筑。踏入故居大門,青瓦灰墻、古樸典雅的院落便映入眼簾。跟隨講解員的步伐,隊員們依次參觀了周恩來誕生室、讀書房、父母居室等場所。
在誕生室,陳設簡單的木床、桌椅,仿佛將時光拉回了1898年,周總理誕生時的場景歷歷在目。讀書房里,擺放著的文房四寶和泛黃的書籍,見證了少年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鴻鵠之志。隊員們駐足凝視,輕聲交流,“小時候就聽過周總理的故事,今天親身來到他出生和成長的地方,更能感受到他從小就胸懷天下的格局。”一位隊員感慨道。
故居中的每一處細節,都傳遞著周總理及其家人的優良家風。周總理的祖父周殿魁為官清正,父親周貽能忠厚老實,母親萬氏善良聰慧,嗣母陳氏知書達理,這些都對周恩來的成長產生了深遠影響。隊員們在參觀中深刻認識到,良好的家風是滋養個人成長的沃土,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精神力量。
二、踐行:志愿講解服務,傳遞紅色力量
為更好地傳播周恩來精神,實踐隊主動承擔起故居的志愿講解工作。活動前,隊員們認真參加故居組織的培訓,熟悉講解詞,學習講解技巧,從周總理的生平事跡、革命歷程到精神內涵,都進行了深入的學習和鉆研。
實踐過程中,隊員們身披紅色綬帶,精神飽滿地為來自各地的游客提供講解服務。面對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游客,隊員們或娓娓道來周總理童年的趣事,或慷慨激昂地講述他在革命戰爭年代的英勇事跡,或深情緬懷他為新中國建設鞠躬盡瘁的一生。
“小朋友,你知道周恩來爺爺為什么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嗎?”在讀書房,隊員李同學耐心地為一群小學生講解。孩子們睜大眼睛,認真聆聽,并不時提出問題,現場氣氛十分熱烈。一位游客在聽完講解后,對隊員們豎起大拇指:“這些年輕人講解得很生動,讓我們對周總理的認識更深刻了,紅色文化的傳承就需要這樣的年輕人。”
通過志愿講解,隊員們不僅鍛煉了自己的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更在與游客的交流中,進一步加深了對周恩來精神的理解,也讓更多人了解到周總理的偉大,讓紅色文化在新時代持續煥發活力。
三、調研:傾聽群眾心聲,厚植為民情懷
實踐隊還開展了以“周恩來精神在當代的傳承與影響”為主題的調研活動。隊員們深入故居周邊社區,通過發放問卷、面對面訪談等方式,了解當地群眾對周恩來精神的認知與感悟。
在與居民的交流中,隊員們聽到了許多感人的故事。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回憶道:“周恩來總理是我們淮安人的驕傲,他一輩子都在為人民服務。記得小時候,家里生活困難,是政府的幫助讓我們渡過難關,這都是總理倡導的好政策帶來的。”還有居民表示,現在家鄉的發展越來越好,交通便利、環境優美,大家的生活幸福指數不斷提高,這正是對周總理“為人民謀幸福”初心的最好踐行。
調研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群眾對周恩來精神有著深刻的認識,認為周總理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嚴于律己、清正廉潔”等精神,在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是激勵人們奮進的寶貴精神財富。隊員們也深受觸動,“周總理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人民,我們作為新時代青年,更應該以他為榜樣,將個人理想與國家命運緊密結合,為人民幸福、國家富強而努力。”
四、傳承:汲取精神養分,勇擔時代重任
實踐活動接近尾聲,隊員們在周恩來故居前舉行了簡短而莊重的總結分享會。大家紛紛暢談自己的收獲與感悟。
“這次實踐讓我真切感受到了周總理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我們青年一代學習的標桿。”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要把在故居學到的精神運用到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勤奮學習,積極進取,將來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活動最后,全體隊員莊嚴宣誓:“以周恩來總理為榜樣,堅定理想信念,錘煉品德修為,練就過硬本領,投身強國偉業,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此次“下三鄉”實踐活動,是一次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基因的精神之旅。隊員們在周恩來故居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中,觸摸歷史的溫度,感悟精神的力量。未來,他們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昂揚的斗志,把周恩來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青春的賽道上奮力奔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