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用行動傳遞溫暖,用筆觸記錄真實。為積極響應關愛留守兒童的相關政策,踐行新時代青年社會責任,中國海洋大學觀海聽濤社團“走進山鄉”社會實踐隊于2025年7月5日奔赴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募役鎮,與當地鄉鎮小學攜手開展為期7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員以“鄉野童音,瀑畔雛聲”為主題,通過組織興趣課堂、進行家訪調查等方式融入到孩子學習與生活當中,為他們的暑期增添歡樂,為他們的成長播撒更多可能。
正文:
一、多方談話:用陪伴驅散孤獨陰霾
為從整體上把握現在鄉鎮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狀況,“走進山鄉”社會實踐隊聯系到當地的募役鎮中心學校,與其展開合作。7月5日至7月6日,社會實踐隊分別向現任校長鄧權、副校長劉纘以及數學老師熊學東三位進行相關采訪,初步認識到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困境和學校采取的應對措施。
圖為“走進山鄉”實踐隊在采訪現任學校校長鄧權。中青校媒記者李嘉譯/攝
經了解,該校107名留守兒童約占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在學習上,留守兒童群體表現參差不齊,分化明顯,優秀率低于非留守兒童。鄧權校長坦言,當前學校工作存在兩大難點:“一是孩子不配合,不肯與老師溝通;二是家長的認知水平較低,對孩子一般采取溺愛的態度。”同時也存在著因語言不通帶來的溝通不暢的問題。作為一名有著四十一年豐富教書經驗的老教師,熊學東則表示現在的孩子很多沉迷于手機,對學習的熱情有所下降。“手機實際上給留守兒童帶來的好處相對于壞處是少很多的。”
談及解決方案,劉纘副校長向實踐隊介紹了政府支持下的“護苗行動”,學校通過設立留守兒童之家、舉行游戲活動給予孩子們關愛;通過宣傳教育、定期家訪等途徑引導孩子們正確使用手機,降低其對學習生活的干擾。
二、課堂內外:用知識搭建夢想橋梁
7月7日中午,在值班老師的協助下,實踐隊員布置好閑置的教室,召集留守兒童之家的孩子們開展興趣活動。面對孩子們滿眼的好奇,隊員們一邊為大家講解攝影的基本原理和相機的用法,一邊鼓勵大家親手實踐。孩子們從剛開始的害羞拘謹,漸漸變得活躍激動起來,紛紛動手體驗攝影的樂趣,按下快門,用相機記錄下身邊同學的笑顏。
圖為“走進山鄉”實踐隊為孩子們講解相機。中青校媒記者鄢然/攝
攝影活動結束后,實踐隊員為孩子們分發白紙、畫筆和顏料,引導他們分組協作,讓他們充分動用自己的想象力,繪制出一幅畫。畫紙鋪開,畫筆暈染上不同的色彩。孩子們聽憑心中所想,讓色彩在紙上跳躍、生花。實踐隊員也舉起手中的相機,將這些溫暖的畫面悉數收藏。從五彩手印到粉色花朵,從藍天白云到綠樹青山,孩子們用稚嫩的筆觸勾勒出山野清新,描繪著安寧與美好。“鏡頭里的每一筆色彩,都是孩子們寫給世界的詩。”
圖為“走進山鄉”實踐隊組織孩子們開展繪畫活動。中青校媒記者李嘉譯/攝
三、家訪路上:用腳步丈量成長煩惱
為進一步了解留守兒童的生活情況,7月7日下午,鄧權校長為實踐隊安排了一次家訪。隊員們被分成三組分頭前往沃田村和新發村,實地探訪他們的家庭環境。
在家訪的過程中,實踐隊員努力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從他們口中得知每個人所面臨的不同難題:心懷夢想、熱愛跳舞卻因性格羞澀和家庭條件限制,始終未能獲得系統學習機會的許佳;父母、哥哥均已外出打工,平時只有奶奶和橘貓作伴的熊宇春;為減輕家中負擔、小小年紀在黃果樹幫忙干活的潘興龍等等。被問及理想時,一個叫潘成安的男孩眨著眼睛告訴隊員:“以后想考上中國海洋大學……想去看海。”
這個下午,實踐隊員頂著灼灼烈日,走遍了兩個村落,圓滿完成了對 6 位留守兒童的狀況調研。孩子們的模樣各有不同:有的沉默寡言,藏著一肚子心事;有的熱情外向,眼里閃著明亮的光。他們的境遇也各有差異:有的父母遠在他鄉務工,一年難見幾面;有的母親早已離去,父親也不幸病逝,獨自在生活里掙扎。在學業上,他們更是呈現出多樣的狀態:有的熱愛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有的偏科嚴重,被英語這門學科 “反復折磨”;還有的對學習提不起興趣,一心盼著早日長大,能走出大山去打工…… 他們是一個個鮮活立體的個體,卻也共同構成了留守兒童群體的縮影,代表著那些需要被更多人看見的、千萬種真實的生活。
總結: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面對鄉鎮留守兒童的成長與教育問題,需要家庭、學校、政府及社會力量等多方攜手,共同織密一張溫暖的關愛網。實踐隊隊長表示,會與募役鎮中心學校保持密切聯系,持續關注孩子們的成長軌跡,也滿心期待著他們未來的每一步發展。這個夏天,實踐隊用真誠與愛意,為孩子們撐起了一把抵御風雨的傘。而在不遠的將來,這些在大山里長大的孩子,定會帶著這片土地賦予的堅韌與勇敢,穿過山間的云霧,踏過前路的浪潮,堅定地奔赴屬于自己的美好明天。
學校:中國海洋大學
團隊:觀海聽濤社團“走進山鄉”實踐隊
文章作者:陳奕璇 李嘉譯
攝影人員:李嘉譯 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