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下午,實踐小組深入如皋水務集團供水公司,開啟了一場關于城市供水系統的深度探訪。從凈水工藝到智能升級,從歷史沿革到未來規劃,實踐隊員們近距離觸摸城市“生命線”的脈動,見證了這家地方供水企業在保障民生、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中的堅實步伐。
在簡潔明亮的會議室里,公司負責人以詳實的數據和生動的案例,向實踐小組系統介紹了企業運營全貌。據介紹,如皋水務集團供水公司歷經數十年發展,已構建起以“水表檢測、水質檢測、供水保障、瓶裝水制作”為核心的四大業務板塊,形成從水源到水龍頭的全鏈條服務體系。
談及企業當前發展階段,負責人特意提到新舊廠區的迭代升級:“老廠承載著城市供水的記憶,目前仍保持著每日6萬噸的穩定輸出,但受限于設備老化,單位能耗較高。新建廠區目前日產能8萬噸,未來老廠區將漸漸向新廠區遷移,新廠區的出水量也會逐漸增加。新廠區計劃在未來實現無人化管理,負責人表示公司正在逐步引進自動化設備,以節約勞動力成本。”
在談及用水數據變化時,負責人表示與去年相比,今年的年用水量基本持平,但是居民用水占比65%,工業用水僅占30%,負責人解釋道,這樣的“倒掛”格局有多方面的因素。一方面,當地近年來持續推進“退城進園”和產業升級,關停了一些年用水量嚴重超標的企業,并推動高耗水企業完成節水改造;另一方面,國家《污水資源化利用指導意見》實施后,企業中水回用率顯著提高。他以當地重點企業如皋紡織集團為例:“這家企業投資800萬元建設的中水回用系統,將印染廢水處理至回用標準后,用于車間設備清洗和廠區綠化,每月減少新鮮水取用1200噸,一年就能節省水費36萬元。”這種“政策引導+技術改造”的模式,正成為工業用水總量控制的有效路徑。
“你看這個屏幕,現在能實時顯示全城各小區各樓層的輸水監測數據,但五年前,這些都要靠抄表員騎著電動車跑遍全城。”在中控室,負責人指著動態刷新的管網監測系統說,智能化轉型已成為企業提質增效的核心引擎。據介紹,公司近幾年大力投資自動化改造:原水取水環節實現水泵變頻自動調節,沉淀池加藥系統引入AI算法精準控制藥量。通過自動化設備替代,進一步節約了人力成本,不斷接近實現“無人化”的目標。
在黃主任的帶領下,實踐小組沿著綠樹成蔭的廠區道路,走進核心生產區。供水間內,四臺銀灰色的2500立方米供水設備正發出平穩的嗡鳴。“這些設備已投用許多年,采用工頻運行模式,能耗相對較高。”黃主任指著墻角的設備模型說,“我們即將引進4000立方米的供水設備,能夠更好的節約能源。”
走進加氯間,一股淡淡的消毒水味撲面而來。幾位身著防護服的工作人員正在進行余氯檢測,每小時記錄一次數據。“我們正在進行消毒工藝升級。”黃主任指著角落里的氯氣鋼瓶說,傳統氯氣消毒需要辦理劇毒化學品購買許可證,審批過程復雜,儲存庫還要配備防爆墻、泄漏檢測儀,而次氯酸鈉屬于低危化學品,購買方便,運輸儲存更安全,毒性更低,一定程度上降低消毒成本。
沿著樓梯向上來到沉淀池區域,巨大的沉淀池如鏡面般鋪展。“這是如海河的原水,剛進廠時濁度很高。”黃主任指著進水口說,“原水先經格柵去除樹葉、塑料等雜物,再加入聚合氯化鋁絮凝劑,經過2小時沉淀,到出水口時濁度可降至5NTU以下,水質更穩定。”
夕陽西下,實踐小組結束了此次探訪。從會議室的數據分析到車間里的機器運轉,從泛黃的歷史照片到嶄新的設計圖紙,如皋水務集團供水公司的每一處細節,都詮釋著“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的深刻內涵。
正如負責人在臨別時所說:“供水行業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有日復一日的堅守。我們要做的,就是讓每一滴水都帶著責任與科技的溫度,流進千家萬戶。”這場探訪不僅讓實踐小組直觀了解了供水奧秘,更深刻體會到:城市“生命線”的進化之路,既是技術迭代的歷程,更是企業踐行社會責任的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