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刻探尋革命起點,深化學習教育成效,將革命精神轉化為時代探索和現實傳承,重慶對外經貿學院“紅巖”先鋒志愿服務團于8月14日踏上革命圣地井岡山,在茅坪鎮馬源村的崎嶇山徑間重走紅軍路,在八角樓的斑駁光影中感悟真理力量,在黃洋界的巍巍雄關上聆聽歷史回響。青年學子們在崎嶇山路上踐行先輩意志,在鄉村小道中砥礪奮斗初心,在紅色遺址里承襲革命精神。
圖為團隊成員背影行走。蔣欣穎 供圖
巍巍井岡,層巒疊翠。志愿服務團首站抵達茅坪鎮馬源村,踏上當年紅軍急行軍的崎嶇山路。山道蜿蜒、雨后濕滑,隊員們身背行裝、相互扶持,在三公里的紅軍小道上艱難前行。“我們穿著運動鞋尚且步履維艱,難以想象革命先輩穿著草鞋、扛著裝備,是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行軍打仗的。”有隊員感慨道。汗水浸透衣衫,腳步愈發沉重,但正是在這種身體力行的艱難體驗中,抽象的革命口號化為真切的感受,“艱苦奮斗、敢闖新路”的井岡山精神變得可知可感、直抵人心。
圖為團隊成員急行軍。蔣欣穎 供圖
急行軍結束后,團隊走進美麗鄉村馬源村。白墻黛瓦、綠水環繞,村民熱情接待了風塵仆仆的隊員們,并提供炊具場地讓大家親手制作“紅軍餐”。紅米飯、南瓜湯,簡樸的食材喚起對崢嶸歲月的追憶。生火做飯的過程中,隊員們深刻體會到“有鹽同咸、無鹽同淡”的軍民深情,對“依靠群眾、勇于勝利”的井岡山精神有了更具象的理解。
圖為團隊成員與當地村民合影。蔣欣穎 供圖
實踐團還先后瞻仰了茅坪八角樓和黃洋界哨口等革命圣地。在八角樓昏暗的燈光下,隊員們凝視著毛澤東同志寫下《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時所用的桌椅油燈,仿佛穿越時空,觸摸到真理的光芒與偉人的思考。在黃洋界保衛戰舊址,團隊聆聽講解,回顧人民群眾削竹釘、運彈藥、抬傷員,與紅軍并肩作戰的歷史故事。
“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昔日硝煙雖已散盡,但“依靠人民、為了人民”的信仰根基永遠牢固。一名隊員堅定地說:“‘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這從來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歷史的回響、時代的真理。”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再上井岡山,新時代井岡山,它已從昔日的戰火硝煙中走出,成為了一座精神的豐碑,象征著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和民族復興的堅定步伐。在井岡山精神的傳承下,“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中國科技進步、國家強盛的真實寫照。
圖為團隊成員合影。蔣欣穎 供圖
從泥濘山路的身體磨礪,到村民灶臺的情感升溫,再到革命舊址的思想升華,這段井岡山之行為“紅巖”先鋒志愿服務團的每一位成員鐫刻下深刻的紅色印記。他們用腳步丈量信仰高地,用初心感受為民情懷,用青春對話厚重歷史。隊員們紛紛表示,要將井岡山精神轉化為前進動力,以“闖新路”的勇氣、“靠群眾”的自覺、“敢奮斗”的擔當,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此次實踐活動不僅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課,更是一次精神的淬火。重慶對外經貿學院學子以實際行動傳承紅巖精神、井岡山精神,展現了新時代青年昂揚向上、矢志奮斗的青春風貌,也為高校深化黨史學習教育、推動實踐育人提供了生動范例。
作者:毛培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