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雪/文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為賡續紅色血脈、賦能鄉村振興,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尋訪紅色皖南”暑期社會實踐團于2024年7月15日深入安徽省廣德市柏墊鎮,開展了一場融合革命傳統教育、時代精神感悟與鄉村振興調研的實踐活動。團隊成員通過實地探訪英烈山紀念園、月克沖三線建設紀念館及鄉村振興示范點,在行走中感悟歷史,在實踐中砥礪初心。
致敬和平年代的忠誠豐碑
實踐團隊首站抵達莊嚴肅穆的廣德市英烈山紀念園。與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不同,這里長眠著和平時期為國家安全與科技事業獻身的英雄。青山巍巍,豐碑矗立,無聲訴說著不朽功勛。在烈士亭前,全體成員肅立默哀,向為國捐軀的英烈致以最深切的哀思。凝視著墓碑上一個個閃光的名字——他們是頂尖的科研專家、是勇敢的試飛員、是為國鑄就“千里眼”的科技尖兵。他們的犧牲,并非發生在炮火連天的戰場,而是在攻克“卡脖子”技術、捍衛國家戰略安全的科研攻關一線。這種在和平年代以生命詮釋的忠誠,是紅色基因在新時代最深沉、最壯麗的書寫。
圖 1同學們進行默哀 黃勁東供圖
此次特殊的尋訪,讓隊員們深刻體悟到:紅色精神并非塵封于歷史檔案,而是鮮活地存在于當下。它是實驗室里徹夜不熄的燈火,是戈壁荒灘上騰空而起的蘑菇云,是翱翔天際守護藍天的“爭氣機”。在英烈山,團隊成員與新時代英雄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將“科技報國、強國有我”的信念深深烙印于心。
回望崢嶸歲月 感悟三線精神
帶著對新時代英烈的崇敬,實踐團走進另一段承載著國家記憶的歲月——位于月克沖的原國營九四零廠舊址,現已成為三線建設紀念館。館內,斑駁的機器設備、泛黃的設計圖紙、簡陋的生活用具,無聲地訴說著那段“獻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激情燃燒歲月。隊員們了解到,當年的建設者們懷揣著“好人好馬上三線”的豪情,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以“天當被、地當床”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克服重重困難,在深山密林中建起了關乎國家安全的現代化工廠。
圖 2 月克沖紀念館 黃勁東供圖
這種“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是紅色基因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生動實踐與偉大結晶。它與英烈山所代表的新時代忠誠精神一脈相承,共同構筑起國家安全與民族復興的堅實脊梁。從為國“鑄劍”的奮斗者,到為國“鑄盾”的犧牲者,這條貫穿數十年的紅色脈絡,讓隊員們對“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信念有了更為具象和深刻的理解。
賡續精神血脈 賦能鄉村振興
如果說英烈山與月克沖是柏墊鎮的 “精神年輪”,那么君泰山莊的民宿、大劉村的范公祠、茅田村的稻田,則是這顆紅色種子萌發的新芽,生動展現了這筆寶貴精神財富在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浪潮中轉化為推動發展的磅礴力量。
從昔日為國鑄盾的深山堅守,到如今安居樂業的和美圖景,君泰山莊等文旅項目的興起,正是這片土地享受和平發展紅利、實現華麗轉身的生動寫照。而鄉村振興之“魂”,根植于紅色精神的賡續與傳承。在大劉村,實踐團成員看到,“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遺風與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在此交匯融合。正如村里一位老黨員所言:“范公紀念館不僅美化了村容村貌,更重要的是提振了大伙兒干事創業的精氣神!”這種源于文化認同的精神凝聚力,成為驅動鄉村發展的核心引擎。
圖 3 范仲淹紀念館 馮瀾供圖
這股強大的精神偉力,在茅田村則轉化為推動綠色發展的具體實踐。面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時代命題,茅田村交出了亮眼答卷。當地干部群眾一手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一手緊抓科技創新賦能,成功將“茅田米”這張生態名片,精心打造成帶動村民共同富裕的“金名片”。這片曾經孕育紅色傳奇的土地,如今正將奮斗精神書寫在希望的田野上,奏響了一曲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鄉村振興和鳴曲。
實踐淬煉真知 青春挺膺擔當
為期五日的實踐雖然短暫,但帶給合肥工業大學學子們的思考與啟示卻厚重而深遠。從英烈山與月克沖的紅色追思,到大劉村的文化探尋,再到茅田村的綠色走訪,工大學子們用腳步丈量皖南熱土,用眼睛發現中國故事,用心靈感悟時代脈動。
圖 4 團隊成員合照 段雨博供圖
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不僅使團隊成員對“紅色皖南”的革命歷史與建設歷程有了更為立體、深刻的認知,更讓他們親眼見證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鄉村振興戰略如何在充滿希望的田野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同學們紛紛表示,作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不僅要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更要自覺將“小我”融入“大我”,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身專業學習,錘煉過硬本領,努力成長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澎湃的青春力量。征途漫漫,惟有奮斗。這群懷揣理想的工大學子,已將此次實踐的滿滿收獲化為前行的動力,整裝待發,奔赴更廣闊的天地,書寫無愧于時代的青春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