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綠色發展,近日,淮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科技助農”實踐團隊深入宿州、六安田間地頭,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農作物病蟲害識別及綠色高效防控宣傳”主題實踐活動。團隊通過實地調研、科普宣傳等方式,為兩地農戶送去科學防控知識與技術,以青春行動助力糧食生產。
一、精準調研,繪制兩地病蟲害“圖譜” 宿州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導作物,六安則盛產水稻、油菜等農作物。實踐團隊根據兩地農業生產實際,兵分兩路開展系統調研。在宿州蕭縣的玉米田里,隊員們仔細觀察玉米葉片上的銹狀斑點,精準識別玉米銹病等病害;在六安金安區的稻田中,團隊重點排查水稻稻瘟病、玉米螟等常見病蟲害。通過拍攝病害高清照片、采集害蟲樣本、記錄發生規律等方式,團隊系統建立了兩地主要農作物病蟲害“識別檔案”,為后續精準防控奠定了基礎。
團隊開展的實地問卷調查顯示,部分農戶病蟲害識別能力有限,對綠色防控技術了解不足。“以前莊稼出問題就盲目打藥,分不清病蟲種類,效果差還費錢。”一位農戶的話道出普遍困擾。團隊隨即用提前編印的《病蟲害識別圖文手冊》現場宣講,通過圖文對照標注病蟲害特征、高發期及危害,幫助農戶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理,提升科學防控意識。
二、靶向施策,推廣綠色防控技術 “綠色防控不是不用藥,是科學少用藥、用對藥,實現減藥增效。”團隊成員在推廣現場向農戶解釋。結合兩地病蟲害特點,團隊針對性推廣實用技術:
宿州地區,指導農戶采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生物防治技術,利用天敵控制蟲害,減少化學農藥使用;六安地區,介紹“稻鴨共作”模式,通過鴨子捕食害蟲、糞便肥田,降低農藥和化肥用量,兼顧農產品安全與田間生態。
三、科普賦能,播撒科學種植理念 為讓綠色防控理念落地,團隊創新科普形式,錄制通俗易懂的病蟲害識別與防控小視頻,通過發手冊、現場播放、一對一答疑等方式,向農戶普及“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植保知識。
團隊還與兩地農技推廣中心建立合作,贈送整理的《綠色防控技術手冊》,計劃通過線上平臺持續提供技術支持,助力技術常態化應用。
此次實踐活動,切實幫助兩地農戶解決了病蟲害防控中的實際問題,搭建起高校服務農業生產的橋梁。作為“藏糧于技”的具體實踐,團隊的行動為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減少病蟲害損失提供了有力支持,為兩地農業綠色發展注入了青春活力。?
同時,這樣的實踐也是高校人才培養的生動課堂。參與活動的大學生在田間地頭將專業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與農戶的深度交流中體察民情、厚植情懷,在技術推廣的探索中錘煉實踐本領、增強責任擔當。這種“接地氣、辦實事”的實踐模式,有效推動了“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為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復合型人才提供了鮮活載體,實現了服務鄉村振興與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雙向賦能。
(文圖:趙子鑫、趙莉莉、趙優優/審核:王娟娟/審校:巴青松/終審:張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