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學生實踐團前往安慶,尋找紅色記憶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引導和幫助廣大青年學生上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大思政課”,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發揮青年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積極作用,7月11日,安徽中醫藥大學“青春篤行綜合實踐團”來到安慶市太湖縣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據悉,本次實踐團隊由13名安徽中醫藥大學在校大學生組成,并由1名指導老師帶隊,共同前往太湖縣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追尋紅色足跡,賡續紅色基因。
學史崇德,傳承紅色文化
實踐團隊來到太湖縣博物館,在這里學子們化身小小研究員,以時間軸為線索,通過閱讀陳列在玻璃柜中太湖縣黨組織既往文件、學習中共太湖支部成立的過程、瀏覽館內展示的大量圖片與視頻,仔細探究太湖縣對取得抗日戰爭勝利和解放戰爭勝利所做出的貢獻。在博物館內,團隊指導老師楊爭光著重介紹了太湖籍愛國人士的抗日救亡運動,以及太湖縣支援大軍渡江使團隊成員對太湖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了解歷史才能看得遠,理解歷史才能走得遠。通過學習太湖縣革命斗爭的歷史,隊員們紛紛表示今后定會認真學習與領悟老一輩革命家給予的寶貴思想,以思想促行動,傳承紅色文化。
尋訪舊址,追尋紅色足跡
實踐團隊的成員們親自來到劉鄧大軍劉伯承司令部舊址,追尋紅色足跡。看到古樸的房子,簡陋的裝飾,實踐團隊的成員紛紛感嘆解放戰爭時期共產黨人作戰的艱苦。指導老師楊爭光為隊員們普及劉鄧大軍戰略轉移、千里躍進大別山、逐鹿中原、渡江作戰、最終取得偉大勝利的經過并向隊員們介紹發生在劉家畈的高干會議的背景、經過、意義和成果。在劉鄧大軍劉伯承司令部舊址,實踐團隊展開了簡短的思想交流座談會,每位實踐團隊成員都根據自己在舊址的所看所聞并結合自身實際將心中所想表達了出來。隊員張蕊說:“劉家畈會議是劉鄧大軍從挺進大別山到走出大別山這一戰略鏈中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會議,它對開創大別山革命根據地,指導皖西解放斗爭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為劉鄧大軍在大別山站穩腳跟,鞏固發展大別山根據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的勝利提供了保障,為全國解放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天來到這里重溫歷史,接受紅色洗禮,從革命先輩的身上汲取了智慧和力量。身為中醫學子,今后我們也必將牢記致精致誠惟事惟新的校訓,不忘初心,追尋紅色足跡,努力向先輩們看齊。”這一觀點得到了實踐團隊成員們的廣泛認同。
緬懷先烈,賡續紅色基因
實踐團隊前往太湖縣烈士陵園緬懷為祖國解放和人民安寧而英勇犧牲的太湖籍烈士。在陵園內的太湖縣革命歷史紀念館前,團隊成員們集體默哀沉思,表達對先烈們的追念感恩。實踐團隊的成員們認真參觀了陳列在館內的大量泛黃的的照片與斑駁的老物件。之后實踐團隊的成員們走出革命紀念館,穿過革命烈士紀念塔,來到無名烈士公墓。公墓內安葬著抗日戰爭時期壯烈犧牲的革命烈士,隊員們在墓前靜默,表達對先烈的深深緬懷與敬意。實踐團隊在參觀完烈士陵園后總結出無數革命烈士的光榮事跡反映了太湖人民悠久的革命歷史、革命傳統和不屈不撓的革命斗爭精神,更是啟迪后代的寶貴財富,團隊成員應當致敬先烈,銘記歷史,擔起賡續紅色基因的重任。
隊員金藝寧表示:“這樣的紅色教育活動,意義非凡,我們每看見一件革命文物,心靈都受到一次震撼,靈魂受到一次洗禮。今天的美好日子,來之不易,作為新時代中醫藥青年學子,我們要堅定理想信念,聽黨話、跟黨走,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為學校雙一流大學建設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