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徽韻之美,體悟文化之深
2025年7月5日至14日,跟尋機電學院工業設計團隊,我們來到了安徽省黃山市黟縣西遞村、宏村。在本次的寫生實習過程中,我們實地觀察與繪畫實踐,深入了解安徽西遞宏村的建筑風貌、文化內涵與自然景觀。作為工業設計的學生,我們需將課堂所學與現實場景結合,提升繪畫技能,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同時通過與當地居民交流,探索徽州地域的風俗文化,感悟傳統建筑與人文環境的共生關系。西遞宏村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其徽派建筑與山水田園的融合極具代表性,為我們的藝術實踐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抵達西遞宏村后,我們在當地導游的帶領下系統考察村落布局。宏村的“牛形村落”規劃令人印象深刻:南湖如牛肚,月沼似牛胃,水圳貫通全村,形成獨特的水系網絡。我們選取南湖書院、承志堂、月沼等典型建筑作為寫生對象。在導師倪勇和朱杰棟老師的指導下,我們著重描繪馬頭墻的層疊起伏、白墻黛瓦的明暗對比,以及天井院落的光影變化。徽派建筑中的木雕、磚雕細節尤為精妙,需以細膩筆觸還原其工藝之美。每日晨起,薄霧籠罩村落,水墨般的景致激發創作靈感;午后陽光灑落,馬頭墻的輪廓在畫布上更顯棱角分明。通過反復觀察與技法調整,我們的素描與色彩表現力顯著提升。
實習期間,我們主動與村民和當地一些店家老板互動交流,了解其生活狀態與文化傳承。在宏村一家茶館,店主汪先生為我們講述家族遷徙史與徽商文化。他提到,宏村汪氏祖先為避戰亂遷至此地,依風水建村,以商興族,建筑中的天井設計既防火災,又暗含“四水歸堂”的聚財理念。與一位年邁匠人的對話讓我震撼:他堅持手工制作磚雕,認為機器無法替代匠人賦予作品的溫度。這些交流讓我意識到,建筑不僅是靜態的藝術,更是活態的文化載體。
通過測繪典型建筑、查閱史料及訪談,我們系統梳理了徽派建筑的文化特征。一是實用與美學統一,馬頭墻兼具防火與裝飾功能,天井解決采光通風問題,同時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二是宗族與禮制印記,祠堂與書院彰顯尊祖重教傳統,建筑規模與裝飾等級反映家族地位;三是風水與環境共生:村落選址依山傍水,水系設計兼顧實用與美學,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 此外,當地飲食(如徽州臭鱖魚)、節慶習俗(如冬至祭祖)及手工藝(如竹編技藝)均滲透著徽文化基因。
本次寫生實習,于我而言,我們收獲頗多。一方面是專業技能的提升,通過實地寫生,我掌握了捕捉光影與空間透視的技巧,色彩運用更趨靈活。面對復雜場景時,學會取舍構圖,強化畫面敘事性。與同學互評作品的過程,亦讓我汲取他人之長,拓寬創作思路。此外,此次實習打破了我對徽州文化的刻板印象。原本以為徽派建筑僅是美學符號,實則其背后蘊含著宗族制度、商業智慧與生態智慧。例如,宏村水系不僅是景觀,更是防災、生活的實用系統。這種“形神兼備”的文化特質值得在當代設計中借鑒。另一方面,與村民的交流讓我學會以謙遜態度觀察社會。他們的堅守傳統與現代生活的平衡,啟示我文化傳承需扎根于真實生活。此外,團隊協作中分工調研、共享資料的經歷,培養了溝通與責任意識。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有需要提升的地方,對建筑細節的記錄不夠系統,部分風俗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未來需結合文獻深入探究,提升調研的嚴謹性。同時,繪畫技法仍需強化速寫能力,以更敏捷捕捉動態場景。
總的來說,西遞宏村的寫生實習,是一場視覺與心靈的洗禮。這里的一磚一瓦、一河一巷,皆是歷史與藝術的對話。作為當代學子,我們不僅是記錄者,更應是文化傳承的參與者。未來,我們將以此次實踐為起點,持續探索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路徑,嘗試將徽派元素注入創新設計,讓古老文化煥發新生。
此次實習讓我們堅信:真正的藝術創作,需扎根于土地,聆聽歷史回聲,方能觸動人心。愿以畫筆為橋,讓更多人看見徽韻之美,感悟文化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