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古城,文脈綿長,孕育了底蘊深厚的中醫瑰寶——吳門醫派。其近現代針灸領域的璀璨明珠,當屬發源于古稱“澄江”之地的澄江針灸學派。該學派由針灸大師承淡安先生創立,薪火相傳,對現代針灸發展影響深遠。
2025年7月2日,醫脈鄉傳實踐團青溪問岐黃隊循著吳門醫韻,走進桃花塢閶門西街的百年老字號固生堂,拜訪吳門醫派非遺傳承人顧珂溢醫生,聚焦澄江針灸的傳承脈絡,探尋澄江針法的智慧光芒與實踐真諦。
一、吳門醫韻顧醫生畢業于南京中醫藥大學,師從蘇州名醫華潤齡先生,多年來深耕姑蘇杏林,是本土中醫藥堅定的守護者與傳燈人。顧醫生首先為實踐小隊梳理了吳門中醫文化深厚的歷史根基。他介紹道:明清時期,蘇州依托農業與手工業的興盛、商品經濟的繁榮,步入鼎盛時代,吳文化亦臻于巔峰。然而,姑蘇水網密布、地勢低洼,濕熱氤氳的環境也易滋疫癘。正是在這繁華與隱憂交織的背景下,吳門醫派應時而生,肩負起守護一方安康的使命。顧醫生進一步強調,吳門醫家自古便秉持“繼往圣絕學,開萬世新篇”的精神。他們不僅精研經典,在傳承中守護古法精髓,更以海納百川的胸襟,積極吸納新知,與外界交流互鑒。正是這份融通古今、博采眾長的特質,使得吳門醫學得以在漫長的歲月里枝繁葉茂,始終保持著卓越的學術高度與臨床水準,聲名遠播,享譽杏林。
二、澄江針法在吳門針灸的輝煌譜系中,澄江針灸學派以其卓著貢獻與深遠影響,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顧珂溢醫生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澄江針灸學派的誕生,堪稱現代中國針灸復興的里程碑。”
顧醫生鄭重介紹其歷史淵源:清道光年間,針灸曾遭太醫院除名,陷入式微。值此危局,江蘇江陰(古稱澄江)的承淡安先生毅然東渡日本。他潛心鉆研,將東瀛秘傳的中國古法針技(如《玉龍歌》精髓)與日本漢方醫學的候氣調針之法相融合,經其創新改良后帶回祖國。這一融匯貫通的學術結晶,不僅點燃了國內針灸復興的星火,更逐漸演化出多個重要流派,澄江針灸學派便是其中根基深厚、影響至廣的一支。
尤為可貴的是,澄江針灸自創立之初,便懷有強烈的濟世情懷。它面向勞苦大眾,其針法以取穴精當、手法明快見長,對關節勞損等沉疴痼疾療效顯著且施術便捷,深受百姓信賴。為生動詮釋其精髓,顧醫生特邀志愿者現場演示。只見醫者指下運針,如臂使指,精準尋穴、導引經氣、疏通脈絡等澄江針法特色技藝一一呈現,直觀展現了這一古老智慧在現代臨床中的蓬勃生命力。
三、賢術交流最后,實踐隊成員就“在針灸治療肩頸腰腿病痛方面有哪些獨特的方法和經驗”這一問題進行采訪。顧醫生強調,治療這類疾病首先要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判斷是關節勞損還是外傷引起。對于常規的頸椎腰椎勞損,應先進行搭脈,了解患者的“氣”的情況。顧醫生解釋說,針灸治療不僅能夠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還能通過調節身體的正氣,達到整體治療的效果。“針尖所至,氣之所至。”澄江針灸,是針尖上的生命之舞、是生命與自然的對話,是百年傳承的智慧結晶。
結語傳承傳統,不是守舊,而是在古老智慧中尋新光,于往昔脈絡里譜新章。顧珂溢醫生與恩師華潤齡先生,為吳門醫派乃至中醫藥文化的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承岐黃薪火,傳中醫經典”,顧醫生以年輕人的開闊思維守護傳統技藝,彰顯了非遺傳承的責任擔當,成為南中醫學子的榜樣。正是有無數如他們般在傳承中創新的踐行者,才激勵著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中醫藥非遺保護的行列,讓千年中醫智慧在當代煥發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