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匯濰鄉傳紅色 青春賦能續薪火 近日,濰坊職業學院信息工程學院 “智匯濰鄉,信息賦能” 社會實踐團在濰坊市梨園社區開展 “三下鄉” 社會實踐活動。團隊通過走訪抗美援越老兵、開展兒童紅色教育互動等形式,傳承紅色基因,助力鄉村教育振興,以實際行動響應國家 “三下鄉” 號召,讓青年學子在基層感悟歷史,將紅色精神融入兒童教育。
▲圖為濰坊職業學院信息工程學院 “智匯濰鄉,信息賦能” 社會實踐團開展 “三下鄉” 社會實踐活動合影
烽火記憶:老兵講述家國擔當
在梨園社區一處普通民居內,80 多歲的抗美援越老兵劉同文坐在藤椅上,指尖摩挲著一張泛黃的老照片。照片里,年輕的他身著軍裝與戰友并肩而立,身后是異國叢林的模糊剪影。實踐團成員圍坐一旁,靜靜聆聽老人打開記憶的閘門。
“踏上征途時,我們都揣著一個念頭:身后是祖國,不能退。” 劉同文的聲音帶著歲月的沙啞,眼神卻驟然明亮。他回憶起在越南戰場的日子:敵機像蝗蟲般壓來時,戰友們吼著沖鋒號往前撲;物資匱乏時,一塊壓縮餅干幾人分著吃;深夜站崗,望著北方的星空就想起家鄉的爹娘。“最險的一次,我們在運輸物資時遇轟炸,隊友把我推開,自己沒躲開……” 說到這里,老人聲音哽咽,指節因用力攥緊而發白,“但我們不后悔,我們的付出,是為了后代能安穩過日子。”
實踐團成員注意到,老人的雙手布滿老繭,指腹處有幾道深淺不一的疤痕 —— 那是當年緊握鋼槍、搬運彈藥留下的印記。當被問及堅守的動力時,劉同文挺直腰板:“哪顧得上怕?身后是祖國,是老百姓的安穩日子。得讓年輕人知道,和平是拿命換的!”
▲圖為抗美援越老兵劉同文向實踐團成員展示老照片并講述戰場故事
童心向紅:紅色基因代際傳遞
為讓紅色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實踐團將劉同文老人的烽火故事轉化為適合兒童理解的教育內容,在梨園社區活動中心開展了別開生面的紅色教育活動。
活動現場,志愿者用動畫片段和簡易道具還原“叢林急行軍”場景:“劉爺爺和戰友們背著幾十斤的物資,在密不透風的樹林里走了三天三夜,餓了就嚼幾口野菜,渴了就喝雨水,還要時刻提防敵機轟炸。”大屏幕同步播放著采訪劉同文的視頻,畫面中老人指著舊照里的年輕身影,眼角泛起淚光。
“爺爺當時不怕嗎?”一個扎羊角辮的小女孩舉起手,聲音帶著稚嫩的擔憂。志愿者蹲下身輕聲回應:“爺爺說他也怕過,但想到戰友和祖國的孩子,就有了力氣。”幾個孩子聞言攥緊衣角,眼眶微微泛紅。隨后播放的《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動畫中,“兔子”沖鋒的畫面讓孩子們跟著哼起旋律,有孩子小聲議論:“原來他們是這樣保護我們的。”
▲圖為實踐團志愿者向社區兒童講述抗美援越老兵的烽火故事
藝彩傳情:畫筆舞姿禮贊英雄
音樂響起時,志愿者帶領孩子們做起手勢舞:幾十雙小手相觸連成“長城”,扎羊角辮的小姑娘踮腳抬臂,辮梢的紅蝴蝶結顫動如旗幟;旋律漸強時,所有手勢先貼胸再用力前推,孩子們混在音樂里含糊卻堅定地唱著愛國主義的主旋律。
▲圖為實踐團帶領社區兒童進行手勢舞的學習
“大家看,五角星就像天上的星星,是英雄們心中的信仰。”藝術互動環節中,志愿者在畫板上勾勒出鮮紅五角星,社區兒童們拿起畫筆笨拙模仿。有小朋友把五角星涂得格外明亮,他說:“要像劉爺爺說的那樣,讓它一直發光。”繪畫環節中,畫室飄著淡淡的顏料香。志愿者指著紅色繪本中的英雄形象講解:“軍帽上的五角星要畫得格外亮,那是他們的信仰。”當畫作在陽光下鋪開,每一幅都藏著赤誠——有的畫里,老兵背著傷員在叢林奔跑;有的畫里,五角星下寫著歪扭卻鄭重的“謝謝爺爺們,我們會記住”。
▲圖為社區兒童展示繪制的紅色主題畫作
活動尾聲,夕陽余暉透過窗戶,將孩子們的畫作與劉同文的紀念章光斑交疊,仿佛兩個時代的精神在相擁。實踐團表示,將繼續深化“紅色基因 + 藝術教育”創新,用專業所學服務基層,讓紅色薪火代代相傳。
撰文 | 蘇婭文 高智涵
圖片 | 劉慧鵬 楊梓鈺 李凱
一審 | 朱云程
二審 | 趙文嫣
三審 | 周雍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