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30日,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植查萬象,云鏈麻江”鄉村振興實踐團在學院專職團干部鞠然然帶領下,前往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縣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
團隊通過數字化口述史采集、文化振興調研分析、農業科技賦能等行動,嘗試為麻江構建“記憶銀行”發展變遷口述史,同步開展夏同龢狀元文化、楓香印染非遺技藝調研學習,助力文化振興,活動覆蓋3個行政村20余戶村民。
“記憶銀行”構建鄉村發展變遷數字庫
麻江是中國南方最大的藍莓基地縣、中國紅蒜之鄉、中國鋅硒米之鄉,全縣有苗族、布依族等30多個民族交融共居。
在宣威鎮卡烏村,實踐團隊運用影像歸檔+音頻轉文字技術,完成5戶少數民族家庭口述史采集,對村內不同年齡段常住村民、返鄉群體及在地商戶等多元主體展開深度訪談,系統性地梳理其對村落歷史沿革、縣域社會變遷的直觀感受??醮逵嬌魅螀呛吞m說:“早先滿村子都是木房子,風一吹吱呀響,現如今家家起了新磚瓦房,墻厚實、頂不漏,住著安逸得很,日子越發有滋味咯!”
團隊在卡烏村訪談基礎上,調研拓展至三個典型村寨,通過多維視角采集與整合更廣泛的在地聲音,形成獨家“記憶銀行”,全景式、立體化還原麻江鄉村發展的真實圖景。

吳和蘭向團隊初步介紹卡烏村
“狀元文化+”賦能農文旅教融合發展
麻江縣是清末狀元夏同龢的故鄉。在賢昌鎮高枧村,團隊成員深入夏同龢狀元文化產業園,探尋研學文旅融合典范。團隊通過對狀元府景區工作人員及周邊商戶調查采訪,系統追述狀元文化對周邊餐飲零售業態的影響,走進景區、農田、花園、果園了解農文旅產業發展情況,深度分析其驅動區域經濟升級發展的關鍵。在景區對面開了二十多年早餐店的嬢嬢興奮地對著鏡頭說,“景區建起來后尤其是每年高考前后,好多家長帶著學生來狀元府參觀,以求好個成績,就會來這吃個早飯,那生意一下就做起來了嘛。”
調研成果不僅凝練了狀元文脈的助農興商智慧,更為深掘傳統文化資源、激發鄉村內部活力注入動能,為繼續挖掘傳統文化價值、賦能鄉村產業振興提供可復制的實踐范本。
團隊成員入戶采訪狀元府周邊居民
“非遺+藍莓”激活產業與文化雙振興
龍山鎮河壩村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楓香印染技藝的發源地。團隊探訪麻江縣瑤之韻成秀文化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河壩村村民委員會副主任龍全成,聆聽其創新“公司+工坊”模式,助力百名繡娘楓香印染靈活就業的赤子之心,讓非遺的“深巷酒香”走出大山、飄得更遠。
小藍莓成就大產業。貴州省麻江藍莓科普示范基地、麻江烏卡坪藍莓生態循環產業園區內,藍莓果干、藍莓原液、藍莓醬等系列產品琳瑯滿目,團隊參觀生產加工線,調研科學種植與精細加工方式。團隊在采訪麻江縣供銷甄選直播主管楊興橋時,他提到供銷社積極擁抱直播新業態,精準定位目標消費群體,強化“麻小莓”等區域品牌形象宣傳,讓藍莓的“甜蜜經濟”鏈得更緊,讓農文旅的“化學反應”更充分!

團隊參觀藍莓加工企業
“自然王國”科普課堂播撒科學種子
“小朋友們,大家看屏幕,這個舉著兩把大鐮刀的是什么昆蟲呀?”
“螳—螂—”
“那大家覺得螳螂是益蟲還是害蟲呢?”
“對啦,螳螂最喜歡吃蝗蟲、蒼蠅、蚊子這些害蟲,能幫助我們保護莊稼,因此螳螂是益蟲。”
在麻江縣童之夢幼兒園,實踐團隊圍繞“昆蟲王國”“植物王國”展開科普宣講活動。團隊成員充分發揮自身“植物保護”專業優勢,通過啟發式問答、樹葉形狀卡片匹配、樹葉創意發型設計的環節,分組競技,增強宣講的趣味性和協作性,持續深化“鄉村振興+科普”教育模式,助力“大手拉小手”思政一體化。

團隊與童之夢幼兒園的小朋友合照
駐村幫扶和青春實踐助力鄉村振興
團隊在采訪貴州省“全省鄉村振興優秀駐村第一書記”、南京農業大學派駐麻江縣高枧村第一書記彭益全時,他提到駐村近兩年來,留下了太多難忘的工作瞬間:同龢狀元府申報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成功時的振奮、黃玫瑰白菜產業被央視報道時的驚喜、村干部主動投身榕江抗洪救災時的感動……南農與麻江結緣13年,深厚情緣凝結在過去和現在,更將融入美好將來。
團隊對彭益全進行訪談
通過本次實踐,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調研團隊將形成麻江“記憶銀行”系列影像集、口述史合集本、麻江“日記本”文創產品等,推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與青年切身參與鄉村振興緊密融合,鼓勵更多大學生用腳步丈量鄉村田野、用奮斗改變鄉村面貌、用青春服務鄉村建設。